太平洋——世界上最大的洋
太平洋是世界上最大的洋,與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相比,它有著許多獨有的、與眾不同的演化史。同時,它景色壯闊,資源豐富,氣候宜人。
太平洋
太平洋是位於亞洲、大洋洲、南極洲和美洲之間,北端由白令海峽與北冰洋相通,西南邊通過馬六甲海峽與印度洋相連,以蘇門答臘、爪哇、新幾內亞等島嶼和澳大利亞,與印度洋分界。東西寬處約19000多公裏,南北最長約16000多公裏,麵積達1.8億平方公裏,占全球麵積的35%,整個世界海洋總麵積的50%,已超過世界陸地的總麵積。太平洋平均深度為3957米,它的最深處在馬裏亞納海溝,可達11034米。1520年11月底,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船隊,由大西洋繞過南美洲,進入麥哲倫海峽。路途中狂風四起,經過一個多月迷宮般的航行之後,他們來到了一個新大洋。沿途110多天,天公作美,海麵始終風平浪靜,波瀾不驚,這令麥哲倫很欣慰,認為這個大洋很“太平”,於是,他就為這個大洋取名為太平洋。其實,太平洋周邊是地球上火山地震最頻繁的地帶,南緯40°地帶終年西風肆虐,風急浪緊,被稱為“狂吼咆哮的西風帶”。可見,太平洋並不像它的名字那樣太平。
◎最溫暖的海洋
太平洋不僅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同時也是最溫暖的大洋。海麵平均水溫為19℃,而全世界海洋平均溫度隻有17.5℃。它之所以是最溫暖的海洋,主要是因為白令海峽十分狹窄,最窄處隻有七八十公裏,從而阻礙了北冰洋寒冷的水流入。太平洋熱帶海麵寬廣,儲存的熱量非常大。所以,太平洋的台風較多,約占世界台風總數的70%。台風是在熱帶海麵生成的。它攜帶著大量的能量、旋轉著前進。它所到之處,無不刮風下雨,釋放著自身所攜帶的大量水氣和熱量。
◎海洋資源
太平洋有著極為豐富的資源,盛產各種魚類和蝦類。海底石油主要分布在美國加利福尼亞、日本西部、澳大利亞、東南亞、中國大陸架海域。太平洋深海盆有大量錳結核,儲量居各大洋之首,約17000億噸,主要分布在夏威夷東南海域。美、日、德、法和中國等通過調查勘探經聯合國批準已優先獲得開采權。
◎海洋氣象
在北太平洋表層,有一個呈順時針方向運行的環流。它由赤道流、黑潮暖流,西風漂流和加利福尼亞寒流組成。其中黑潮是世界第二大暖流,由我國台灣東側進入東海,然後北上,向東北方向流去。黑潮對我國氣候的冷暖與旱澇影響很大,因此受到了我國海洋與氣象學家的廣泛關注。
◎自然環境
太平洋的島嶼眾多,大大小小加在一起共有l萬多個,較大的島嶼將近3000個,最大的島嶼是新幾內亞島,僅次於格陵蘭島,居世界第二。西部的島嶼大多數為大陸島嶼,如日本列島、加裏曼丹島和新幾內亞島等;太平洋中南部的島多為火山島、珊瑚島。大洋中部有一個世界聞名的島嶼,那就是夏威夷群島,這裏風景優美,沙灘潔淨,是世界上最負盛名的旅遊勝地。
太平洋上坐落著三個美麗的大弧形群島,它們分別是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和波利尼西亞。
1.美拉尼西亞
美拉尼西亞是太平洋三大島群之一,位於太平洋西南部,呈東南——西北走向,延伸到澳大利亞的北部,包括新幾內亞島、俾斯麥群島、所羅門群島、新喀裏多尼亞島、斐濟群島等島嶼,總麵積約16.20萬平方公裏。根據其形成原因,美拉尼西亞主要由大陸型島嶼構成,多為大陸邊緣弧狀山脈的延伸,各列島弧之間有深深的海盆和海溝。
美拉尼西亞拉丁語的意思為“黑色的島嶼地區”。因為這個群島的土著島民身材矮小,頭發卷曲,皮膚黝黑,很像非洲的尼格魯族黑人,所以這個島就以島民的膚色來命名。
美拉尼西亞島群之中,最著名的要屬斐濟群島,它由844個小島所組成。這裏風光明媚,物產豐富,是旅遊度假的天堂。
在15世紀以前,斐濟是美拉尼西亞人(族)的土地,後來同族互相爭鬥,力量削弱,又受到西邊波利尼西亞人的侵略,並和美拉尼西亞人通婚,因此有許多混血的斐濟人。
17世紀時,歐洲人曾到達斐濟,但隻是走馬看花,沒有停留多久就離開了。
19世紀中期以後,斐濟的控製權落到了英國人手中,英國人從印度雇來6萬人開墾甘蔗園,後來這些印度人就一直生活在這裏,成為斐濟的多數民族。
1970年,斐濟擺脫英國的控製而獨立,首都定在蘇瓦,它是全國第一大城,也是著名的觀光勝地。楠迪建有現代化的大型國際機場,是南太平洋國際航線的重要樞紐站。首都蘇瓦港是重要的國際海港,可停泊萬噸輪。
2.密克羅尼西亞
密克羅尼西亞位於美拉尼西亞以北和波利尼西亞以西的西太平洋海域,陸地麵積705平方公裏,水域麵積298萬平方公裏。它由600多個島嶼組成,其中包括小笠原群島、馬紹爾群島、吉爾貝特群島、馬裏亞納群島、加羅林群島、諾魯島和威克島等島嶼。除了幾個較高的火山島以外,還有2000個地勢較低的珊瑚小島。有人說密克羅尼西亞,除了島還是島,還真有道理。
關島是密克羅尼西亞群島上的樂園,它位於馬裏亞納群島最南端。關島最早是歐洲人發現的,現在屬於美國領地。關島在夏威夷西部5000公裏處,麵積549平方公裏。
1521年3月19日,麥哲倫在環球旅行時發現了這座小島,當天正好是聖約瑟的紀念日,所以命名為“聖約瑟”島,西班牙語稱為“聖凡島”,後來又變成“關島”。
1565年,西班牙人率先占領關島。1898年,西班牙將關島作為“美西戰爭”戰敗的賠償,拱手讓給了美國。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關島曾被日本侵占,後來被美軍奪回,戰後成為太平洋區的主要空軍基地,由美國所控製。
3.波利尼西亞
波利尼西亞位於太平洋中部,由分布在太平洋廣大海域的島群所組成,其中包括夏威夷群島、萊因群島、馬貴斯群島、艾利斯群島、費尼克斯群島、塔開魯群島、柯克群島、社會群島、土布艾群島、克馬德群島和中途島多個島嶼。其陸地總麵積約2萬平方公裏。
波利尼西亞的島嶼大部分都風光優美,除了夏威夷之外,要屬塔希提島最為有名。
1767年,英國一位航海家最早發現了塔希提。隨後法國人包嘉威利船長登陸塔希提,他被那裏美麗的景色所吸引。1842年,塔希提成為法國的領土。1891年,法國後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來到此地,並深深愛上了它,4年後,他再度來到塔希提,決定永遠生活在這裏,並在此完成了許多不朽的名畫。
◎交通運輸
在國際交通上,太平洋發揮著巨大的重要。有許多條聯係亞洲、大洋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重要海、空航線經過太平洋;東部的巴拿馬運河和西南部的馬六甲海峽,分別是通往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捷徑和世界主要航道。海運航線主要有東亞——北美西海岸航線、東亞——加勒比海、北美東海岸航線,東亞——南美西海岸航線,東亞沿海航線,東亞——澳大利亞、新西蘭航線,澳大利亞、新西蘭——北美東、西海岸航線等。太平洋沿岸分布眾多港口,主要港口有:主要港口有:新加坡、橫濱、大阪、神戶、上海、香港、馬尼拉、悉尼、檀香山、舊金山、洛杉磯、瓦爾帕萊索和巴拿馬城等。縱貫太平洋的180°經線為“國際日期變更線”,船隻由西向東越過這條界線時,日期要減去一天;從東向西越過此線時,日期要加上一天。
世界上最小最淺的洋:北冰洋
北冰洋位於地球的最北部,介於亞洲、歐洲和北美洲的北岸之間,麵積1310萬平方公裏,為世界四大洋中最小、最淺的洋。由於終年氣候嚴寒,絕大部分被冰層覆蓋,因此一度曾經被稱為北極海、北冰海,倫敦地理學會正式將它更名為北冰洋。
◎北冰洋綜合描述
北冰洋被陸地包圍,處於半封閉狀態。它通過挪威海、格陵蘭海、加拿大北極群島間各海峽和巴芬灣同大西洋連接,以狹窄的白令海峽溝通太平洋。北冰洋的麵積為1478.8萬平方公裏,與南極大陸麵積一致,僅為太平洋麵積的1/12;平均水深1097米,不到太平洋的1/3;最大水深為5499米,僅為太平洋的1/2。北冰洋一共有七個附屬海。
北冰洋分布著眾多島嶼,僅次於太平洋,總麵積達400萬平方公裏。主要島嶼有格陵蘭島、斯瓦爾巴群島、維多利亞島等。
北冰洋的氣候十分惡劣,由於位於地球的最北邊,每年都會出現獨特的極晝與極夜現象。每年10月到第二年3月,冬半年為“長夜”;4月~9月,夏半年為“長晝”。經過一個“白天”和一個“夜晚”,就是一年。每當夜幕降臨時,大自然隻有美麗的月光和五彩繽紛的極光,帶給人以光明和安寧。在那遼闊的冰原上,陣陣五光十色的極光,像節日裏突然升起煙火,一下照亮半邊天。它時而如舞在半空的彩條,時而像掛在天際的花幕,時而如探照燈一樣直射蒼穹。但極光再美麗,也掩蓋不住北冰洋惡劣的氣候。這裏千裏冰封,終年飛雪,天氣嚴寒,冰山林立,這裏的海冰約有300萬年的曆史。在這些冰層上不僅能夠行駛汽車,還能降落大型的飛機。
在北冰洋,冬季80%的海麵被冰封住,就是在夏季,也有常年不化的冰層。在這裏,善於用冰雪造屋的愛斯基摩人,過著自由遊獵生活。在北極地區土著人、愛斯基摩人世世代居住在這裏,到現在已有4000多年的曆史。在過去的漫長歲月中,他們過著一種沒有文字、沒有貨幣、卻是自由自在、自給自足的生活。隨著時代的推移,愛斯基摩人已經開始接受現代文明,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海洋資源
北極熊
北冰洋雖然寒氣逼人,還有漫長的極夜,不利於動植物的生長,但它並非是人們想象的寸草不長、生物絕跡的貧瘠之地。海島上的植物主要以苔蘚和地衣為主,南部島嶼上長有耐寒的草本植物和小灌木;動物以生活在海島、浮冰和冰山上的白熊最著名,是北極的一大象征,其他還有海象、海豹、雪兔、北極狐、馴鹿和鯨魚等。由於氣溫和水溫都非常低,浮遊生物少,因此魚類的產量也不多,隻有巴倫支海和格陵蘭海因處在寒暖流交彙處,魚類較多,盛產鯡魚、鱈魚,是世界著名漁場之一。夏季在西伯利亞沿岸一帶鳥類很多,景象十分壯觀。值得一提的是,北冰洋海域也有著相當豐富的礦產資源,是地球上尚待開發的資源寶庫,尤其是巴倫支海、喀拉海、波弗特海和加拿大北部島嶼以及海峽等地,石油和天然氣含量十分豐富,石油儲量可能超過100億噸。斯匹次卑爾島的煤儲量約80多億噸,煤層厚、質量優、埋藏淺,蘇聯和挪威已聯合進行開采,每年產煤量達100多萬噸;格陵蘭的馬莫裏克山的鐵礦,儲量20多億噸,是不可多得的優質礦。此外,北冰洋地區還蘊藏著豐富的鉻鐵礦、銅、鉛、鋅、鉬、釩、鈾、釷、冰晶石等礦產資源,但大部都還未開采利用。在不久的將來,北冰洋很可能成為一座新的能源寶庫。
◎戰略地位
北冰洋在世界上的戰略地位相當重要。越過北冰洋的航空線,從很大程度上縮短了亞洲、歐洲和北美洲之間的距離。如從紐約到莫斯科,飛經北冰洋要比橫跨大西洋縮短約1000公裏的航程。同時,北冰洋的航海線東西方之間的海路大大縮短了。然而,由於冬季氣候惡劣,冰層、冰山多而厚,因此航海隻限於暖季,並且還需要破冰船來導航。
最大內海——加勒比海
加勒比海
加勒比海是以印第安人部族而命名的,有“勇敢者”、“堂堂正正的人”的意思。加勒比海是在大西洋的西部,是一個邊緣海,總麵積約2754000平方公裏,在世界上,是最大的內海。它與墨西哥灣並稱為“美洲地中海”。加勒比海的東西長度約為2735公裏,南北寬度在805~1287公裏之間,其容積為686萬立方公裏,水深平均為2491米,最深處在開曼海溝,為7680米。
加勒比海被許多狹長的半島和島嶼所割裂,形成半封閉海。海底地形複雜,海域以牙買加海嶺為界,分成東、西兩部分。東加勒比海麵積較大,略呈長方形;西加勒比海又稱開曼海,麵積較小,略呈半圓形。一係列海嶺、海溝、海台和海盆交互分布。加勒比海盆被若幹海脊分隔,使之海盆與海溝成交錯分布。自西向東有尤卡坦、開曼、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和格林納達5個海盆,大部水深3200~4500米。最北的尤卡坦海盆,水深約為5000米,南有開曼海脊與開曼海盆分隔開。該海脊從古巴直達中美近岸,其東部露出海麵的就是開曼群島。開曼海溝相當狹窄,與開曼海脊平行,自西經85°延伸至75°,一直向東通過向風海峽與安的列斯群島弧外側的波多黎各海溝相接,平均深度5000~6000米,加勒比海的最大水深(7686米)就在這裏。再往南,有較寬的楔形尼加拉瓜海隆,把海溝與哥倫比亞海盆分開,牙買加島就在此海隆之上。 西部海台上廣布淺灘和珊瑚島礁。海底山脈貝阿塔海嶺從海地島南端的貝阿塔角向西南延伸,阿韋斯海嶺同小安的列斯島弧的走向一致,兩者將東加勒比海分為較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和麵積較小格林納達3個海盆,哥倫比亞海盆與委內瑞拉海盆在貝阿塔海嶺南端深4000米處連成一體,海盆底部地勢平坦,水深4000~5000米。大的島嶼有:古巴島、伊斯帕尼奧拉島、牙買加島和波多黎各島等。岸線異常曲折,多海灣良港。主要海灣有:洪都拉斯灣、莫斯基托斯灣、達連灣和委內瑞拉灣等。
加勒比海的四周幾乎被中南美洲大陸和大、小安的列斯群島所包圍,西北通過萬卡坦海峽與墨西哥灣相連。中、南美洲的鋸齒形彎曲岸線,把本海區分成幾個主要水域:危地馬拉和洪都拉斯沿岸外方的洪都拉斯灣;巴拿馬近岸的莫斯基托灣;巴拿馬科隆附近的巴拿馬運河;巴拿馬和哥倫比亞邊境的達連灣;委內瑞拉北部馬拉開波湖口外的委內瑞拉灣;以及委內瑞拉和特立尼達島之間的帕裏亞灣。它東西長約2800千米,南北最寬處約1400千米,麵積約為264萬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內海,有人曾把它和墨西哥灣並稱為"美洲地中海"。加勒比海也是沿岸國最多的大海。在全世界50多個海中,沿岸國達兩位數的隻有地中海和加勒比海兩個。加勒比海平均水深2490米,是南北美洲的航行要道。1914年巴拿馬運河鑿通後,這裏更處於大西洋和太平洋航道的要衝。
加勒比海地區的氣候是熱帶氣候,受到高山、海流、信風的影響,各地的氣候會有所不同。在多米尼克的部分地區,常年下雨,平均雨量為889公分。博奈爾島位於委內瑞拉沿海,平均雨量隻有25公分。同時,加勒比海也是沿岸國最多的大海,全世界的50多個海,其中沿岸國有兩個的,隻有兩個海,那就是地中海和加勒比海。在地中海,沿岸國有17個,而加勒比海的沿岸國達到了20個。值得注意的是,加勒比海海區的地殼極不穩定,在四周大都是深海溝與火山地震帶。
由於氣候的關係,所以加勒比地區的植被通常為熱帶植物,在環繞潟湖和海灣有紅樹林,而且相當濃密,在沿海地帶有著椰樹林,最為普遍的是仙人掌與雨林,在各島都有。加勒比的經濟中,旅遊業占據了非常重要的位置,這裏明媚的陽光和旅遊區吸引大批遊客,這裏也成了世界上,最主要的冬季度假勝地之一。
2009年,法國一個匿名的“海底科學家小組”聲稱,他們在中美洲加勒比海的海底下無意中發現了一塊貌似城市遺址的巨大海床,這座“海底古城”中遍布著縱橫交錯的“街道”和各種形態各異的“建築”,而它很可能就是傳說中神秘消失的大西洲。並公布了照片,從照片來看,這座“海底古城”的矩形幾何輪廓清晰可見,其中遍布著縱橫交錯的“街道”和各種形態各異的“建築”,而該組織甚至稱,其中一座“海底建築”顯然就是一座當時建造的金字塔。由於這一“海底古城”是如此巨大,而且其中的結構極有組織性,因此它看起來就像是人工製造的遠古遺址,而並非大自然巧奪天工的傑作!這批海底科學家相信,他們發現的這座“海底古城”,很可能就是傳說中12000年前沉入海底的“大西洲”。
最大的龜——棱皮龜
棱皮龜是世界上龜鱉類中體形最大的一種,堪稱“巨龜”,體長在200—230厘米之間,體重一般為100—200千克。據說最大的體長為250厘米,體重達300千克,也有達800千克的說法。它的頭部、四肢和軀體都覆以平滑的革質皮膚,沒有角質盾片,背甲的骨質殼由數百個大小不整齊的多邊形小骨板鑲嵌而呈,其中最大的骨板形成7條規則的縱行棱起,因此得名,也有人叫它革龜。這些縱棱在身體後端延伸為一個尖形的臀部,體側的兩條縱棱形成不整齊的甲緣。腹甲的骨質殼沒有鑲嵌的小骨板,由許多牢固地嵌在致密組織中的小骨構成5條縱行,其中中央一行在臍帶通過處裂開。它的嘴呈鉤狀,頭特別大,不能縮進甲殼之內。四肢呈槳狀,沒有爪,前肢的指骨特別長。身體的背麵為暗棕色或黑色,綴以黃色或白色的白斑,腹麵為灰白色。
棱皮龜頭頂鱗片排列複雜而不規則。背甲的骨質殼由大小不等的多邊形小骨板鑲嵌而成,有7條規則的縱棱。腹麵有5條縱棱。整個骨殼覆以平滑的革質皮膚。上頜有兩個大的三角形齒突起。四肢呈槳狀,前肢特別發達,後肢短。尾十分短小。背麵黑褐色,有淺黃色斑,腹麵顏色較淺。
棱皮龜是一種生活在遠洋的動物,主要棲息於熱帶海域的中上層,偶爾也見於近海和港灣地帶。由於四肢巨大,並且變成了槳狀,可持久而迅速地在海洋中遊泳,故有“遊泳健將”之稱。1970年,我國長江口海域捕獲了一隻棱皮龜,而它身體上所掛的標記卻表明它還曾經在萬裏之外的英國大西洋海域被捕獲過,足見它的遊泳本領之高強。主要以魚、蝦、蟹、烏賊、螺、蛤、海星、海參、海蜇和海藻等,甚至包括長有毒刺細胞的水母等。它的嘴裏沒有牙齒,但是卻在食道內壁有大而銳利的角質皮刺,可以磨碎食物,然後再進入胃、腸進行消化吸收。
奇怪的是,雖然它屬於變溫的爬行動物,但從熱帶到北極地區的棱皮龜都能在7℃的水中維持25℃的體溫。因為雖然它的基礎代謝率遠遠低於哺乳動物,但其絕緣體積效應幫助保持著足夠的熱量。如果在溫暖的氣候下,它就增加輸送到四肢末端去的血流量,從而大量提高其熱損,即大量散熱。
棱皮龜以小魚、甲殼動物、軟體動物和海藻為食。棱皮龜的視力不好。因此,它們常常把海麵漂浮的塑料袋或者其它垃圾當作水母吃了造成腸道阻塞,結果使大量的棱皮龜死於人類製造的白色垃圾。除此之外,漁民的魚網和海麵飛速行駛的船隻,都會威脅棱皮龜的生命。再加上過度捕捉,棱皮龜數量日益減少。
每年5—6月間是棱皮龜的主要產卵季節,雌性需要從海洋中爬到海灘上進行產卵。產卵通常都在晚上進行,行動十分謹慎,如果遇到外來的幹擾,就會立即返回海洋。產卵之前首先在沙灘上挖一個坑,每次產卵90—150枚,在繁殖期間也可以多次產卵,產卵之後用沙覆蓋,靠自然溫度進行孵化,但每個窩中也常有10多枚不能孵化成功。剛孵化出來的幼體的體長約為5.8—6厘米,本能地立即向大海爬去。
棱皮龜主要分布於世界上的熱帶和亞熱帶溫暖水域,繁殖地基本位於北緯30°和南緯20°之間。索餌個體偶爾可以隨海流北上到北緯70°附近的冰島及南下到南緯35°的烏拉圭。在我國分布於廣東、福建、浙江、江蘇、山東、遼寧、台灣、海南等附近的東海和南海海域,以及上海長江口外海域等
棱皮龜之死
對於棱皮龜的死因,專家們的分析是這樣的:棱皮龜非常喜歡捕食水母,而塑料袋在海水裏與水母非常相象,因此,導致了它的誤食;誤食下去的塑料袋無法消化,堵塞了它的幽門,使之無法進食。
最小的有袋動物——海馬
海馬
生長在海域中的海馬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小的有袋動物。它的體長最大不超過10厘米,小的體重不足25克。海馬雖屬魚類,但形象與魚相差很大,因其頭部很像馬頭,所以人們稱它為海馬。這種生相奇特的小型海洋魚類是一種很有趣的動物。它的全身已無魚鱗,隻留下甲胄一般的環狀骨板,以保護身軀和類髒。海馬的魚鰭大都已退化,隻剩下小小的背鰭,用於扇動和遊泳,遊泳時頭朝上尾巴向下直立前進並掠取食物。在雄海馬突出的肚子下麵,靠近尾部長著一個中間有隔袋得口袋狀孵化囊,雄海馬用此袋“生兒育女”所以又叫“育兒囊”。
海馬屬動物的總稱。海馬因其頭部酷似馬頭而得名,但有趣的是它卻是一種奇特而珍貴的近陸淺海小型魚類,隸屬海龍目海龍科海馬屬頭側扁,頭每側有2個鼻孔,頭與軀幹成直角形,胸腹部凸出,由10~12個骨頭環組成,尾部細長,具四棱,常呈卷曲狀,全身完全由膜骨片包裹,有一無刺的背鰭,無腹鰭和尾鰭。雄性海馬腹麵有一個育兒囊,卵產於其內進行孵化,一年可繁殖2—3代。目前人工養殖海馬已獲得成功。海馬是一種經濟價值較高的名貴中藥,具有強身健體、補腎壯陽、舒筋活絡、消炎止痛、鎮靜安神、止咳平喘等藥用功能,特別是對於治療神經係統的疾病更為有效。海馬除了主要用於製造各種合成藥品外,還可以直接服用健體治病。
形狀
海馬的形狀非常有趣,雖然身長隻有四至三十公分,它的頭部彎曲與體近直角,魚體粗側扁,完全包於骨環中;軀幹部由10-12節骨環組成;尾部細長呈四棱形,尾端細尖,能卷曲握;頭部彎曲,與軀幹部成一大鈍角或直角,頂部具突出冠,冠端具小棘;吻呈管狀;口小,端位;鰓孔小;背鰭位於軀幹及尾部之間;臀鰭短小;胸鰭發達;無尾鰭;雄魚尾部腹側具育兒囊。
它的嘴是尖尖的管形,口不能張合,因此隻能吸食水中的小動物為食物。它的一雙眼睛,也是特別之處;可以分別地各自向上下、左右或前後轉動。然而,它本身的身體卻不用轉動,即可用伶俐的眼睛向各方觀看。有時候,一隻眼向前看,另一隻眼向後看,除了蜻蜒和變色龍之外,這是其它動物所不能做到的。海馬是最不像魚的魚類,集合了馬、蝦、象三種動物的特征於一身。它有馬形的頭,蜻蜒的眼睛,跟蝦一樣的身子,還有一個像象鼻一般的尾巴,皇冠式的角棱,頭與身體成直角的彎度,以及被甲胄的身體,還有垂直遊泳的方式,和世界上惟一雄性產子的案例。
它的鰭用肉眼是不太容易看出來的。但用高速攝影,注意觀察,可看到一根根活動的棘條。這些棘條能在一秒鍾內,來回活動七十次的速度。依據從背鰭端傳到另一端的波浪,海馬能乘著此進行波,自由自在地作前後或上下的移動。
海馬尾部的構造和功能與其他魚類迥異。棲止時的海馬,利用尾部具有卷曲的能力,使尾端得以纏附在海藻的莖枝上。故海馬多棲息在深海藻類繁茂之外。遊泳的姿態也很特別,頭部向上,體稍斜直立於水中,完全依靠背鰭和胸鰭來進行運動,扇形的背鰭起著波動推進的作用。
生活環境
海馬和海龍同屬海龍科(Syngnathidae)魚類,對飼養生存的水質要求並不苛刻。在國內水族市場比較多見的是黑海馬(HippocampusHistrix)、灰海馬(HippocampusErectus)和斑節海馬(DunkerocampusDactyliophorus),比較名貴的紅海馬(HippocampusCoronatus)、黃金海馬(HippocampusKuda)和產於澳洲的槳鰭龍王(PyhllopteryxTaeniolatus)並不多見。在自然海域中,海馬通常喜歡生活在珊瑚礁的緩流中,因為它們不善於遊水,故而經常用它那適宜抓握的尾部緊緊勾勒住珊瑚的枝節、海藻的葉片上,將身體固定,以使不被激流衝走。而大多數種類的海龍生長在河口與海的交界處,因而,它們能適應不同濃度的海水區域,甚至在淡水中也能存活。
海馬和海龍的嘴很小,並且隻宜覓食活餌,而不善於遊水的它們又不能迅捷地捕食。盡管它們深受海水水族愛好者的寵愛,但是,這種獨特的習性,使得它們在水族箱裏的飼養存活頗具難度。雖然,豐年蝦、輪蟲、仔魚苗,都是適合它們的餌料,但是如何才能使它們能夠充分的覓食,這一點是海馬和海龍飼養存活的關鍵所在,喂食過程中需要關閉過濾係統造就一個平靜的無流環境,以便它們能夠慢絲條理的覓食,還有一點就是它們的生活夥伴--如果,將海馬、海龍和較為活潑的魚類飼養在一起,那麼在喂食過程中,絕大多數的活餌將是被那些魚類所搶先吞噬……因此,要成功地飼養海馬和海龍,根據我的經驗,最好還是將它們單獨飼養在水流平緩、環境安靜的海藻造景缸中,同時,選擇蝦魚科(Centriscidae)的刀片魚(AeoliscusStrigatus)、鬆球魚科(Monocentridae)的鳳梨魚(MonocentrisJaponica)等等這些生活習性差不多的小巧魚類共同飼養,它們將是海馬和海龍良好的生活夥伴。
生育
海馬和海龍的雌雄鑒別很簡單,就是雄魚有腹囊(俗稱:育兒袋),而雌魚沒有腹囊。
雄海馬腹部有一個小袋,賦與雄魚照顧卵和仔魚的任務。可用來裝小海馬.每次可裝2000隻小海馬。海馬孕期從10到25天不等。每當交配季節來臨,“對上象”的雄海馬與雌海馬的尾部就會交織在一起,纏綿動人,很有詩意。更重要的是這種交配動作使雌海馬卵子巧妙地放到雄海馬的育兒袋裏,而雄海馬也能夠準確地接住卵子。海馬的“愛情”之舞大約持續8個小時。交配前,雄海馬下腹部的腹袋就會脹大,準備接受雌海馬的卵。雌海馬長著長長的產卵管,可將卵子排入雄海馬的腹袋裏。這些卵在爸爸的腹袋裏經過數周後,便會孵化成小海馬,準備誕生。這時雄海馬就會用尾巴勾住一根結實的海草莖,不斷地來回彎曲或伸展身體,猶如人類女性生育時陣痛時的痙攣。同時它們腹袋的口微微張開並逐漸擴大。隨後,一隻小海馬從開口處噴了出來,雄海馬不斷痙攣,小海馬也不斷蹦出腹袋。小海馬出生後馬上升到水麵吸氣,讓體內的魚鰾充滿空氣。每隻小海馬約有1厘米長,出生後不久就開始自行攝食水中的小生物,雄海馬此時也巳精疲力竭。
海馬是目前已知世界上唯一一種雄性懷孕的動物。8~9月為盛產期,漁民常於此時張網捕捉。
種類
1.克氏海馬HippocampuskelloggiJordanSnyder--脊椎動物門Vertebrata,魚綱Pisces,幅鰭亞綱Actinopterygii,海龍目Syngnathiformes,海龍科Syngnathidae
海棲魚類。海馬中以此種體形最大,體長30~33厘米。側扁,腹部頗凸出。背鰭18~19;臀鰭4;胸鰭18。體環11+39~40。軀幹部骨環呈七棱形,尾部骨環呈四棱形,尾端卷曲。除頭部及腹側棱棘較發達外,體上各棱棘均短鈍,呈瘤狀。頭冠低小,尖端具5個短小棘,略向後方彎曲。吻細長,呈管狀;吻長稍大於眶後頭部長度,約等於眼後緣頸背第一棘長。眼較大,側上位。眼間隔小於眼徑,微隆起。鼻孔很小,每側兩個,相距甚近,位於眼前方。口小,位於吻端;張開時,略呈半圓形。無牙。鰓蓋凸出,無放射狀脊紋。鰓孔小,位於頭側之背後方。緊靠於頸部背方第一棘基底。頸部背方中央脊紋較銳,具2突起狀棘;具頰下棘;胸鰭基部下前方,亦有短鈍粗強的棘。肛門位於軀幹第十一骨環的腹側下方。體無鱗,完全為骨質環所包。體上各環棱棘均不發達,呈短鈍瘤狀;唯腹側棱棘突出,腹下脊不甚突出。背鰭長,較發達,有18~19鰭條,位於軀幹最後2骨環及尾部最前2骨環背方。臀鰭短小,位於肛門後方。胸鰭短寬,略呈扇形,側位。無腹鰭及尾鰭。各鰭無棘,鰭條不分枝。體淡黃褐色,體側具不甚規則或呈囊紋狀的白色斑點及線紋。
2.刺海馬HippocampushistrixKaup--海龍科Syngnathidae
體形較大,體長20~24厘米。背鰭18;臀鰭4;胸鰭18。體環11+35~36。頭冠不高,尖端具4~5細而尖銳的小棘。吻細長,呈管狀;吻長大於或等於眶後之頭長。體上各骨環接結處及頭部的小棘特別發達,僅後部尾環的小棘不甚明顯。這是刺海馬有別於其他種類的特征。體為淡黃褐色,背鰭近尖端具一縱列斑點,臀、胸鰭淡色,體上小棘尖端呈黑色。
分布於我國廣東沿海及福建;日本、朝鮮、印度、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東非和紅海。
3.大海馬HippocampuskudaBleeker--海龍科Syngnathidae
體形亦較大,體長20~24厘米。背鰭17;臀鰭4;胸鰭16。體環11+35~36。頭冠較低,頂端具5個短鈍粗棘。吻呈管狀,吻長恰等於眶後頭長。頭部及體環與尾環上的小棘均不甚明顯。體呈黑褐色,頭部及體側有細小暗黑色斑點且獼散有細小的銀白色斑點,背鰭有黑色縱列斑紋,臀、胸鰭淡色。
4.三斑海馬HippocampustrimaculatusLeach--海龍科Syngnathidae
體形較大,體長10~18厘米;背魯鰭20~21;臀鰭4;胸鰭17~18。體環11+40~41。頭冠短小,頂端具5個短小突棘。吻管較短,不及頭長的1/2。體節1、4、7、11骨環,尾節1、5、9、13、17骨環,背方接結呈隆起狀脊,背側方棘亦較其他種類為大。體黃褐色乃至黑褐色,眼上具放射狀褐色斑紋,體側背方第1、4、7節小棘基部各具一大黑斑,是三斑海馬與其他種類的明顯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