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細數海洋之“最”(2 / 3)

分布於我國東海與南海、福建與廣東沿海(包括海南島)均有出產;此外還分布於東非、新加坡及東印度群島的沿海。

5.小海馬HippocampusjaponicumKaup.

體形很小,略側扁。頭部小刺及體環上棱棘發達。體冠較小,有不突出的鈍棘。吻短口小。鰓蓋突出而光滑,鰓孔小,位於鰓蓋後方。體暗褐色,有時可隨環境而變化。

世界上最古老的海:地中海

打開世界地圖可以看到,在歐、亞、非洲之間有一個海,這就是地中海。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陸間海,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海。

◎地中海綜合描述

地中海的西端流經直布羅陀海峽與大西洋相接,東部通過土耳其海峽與黑海相連,最窄處僅有13公裏。地中海東西全長約4000公裏,南北最寬處大約為1800公裏,麵積約為251萬平方公裏。以亞平寧半島、西西裏島和突尼斯之間突尼斯海峽為界,分為東、西兩部分。地中海平均深度為1450米,最深處達5092米。含鹽量較大,最高達39.5‰。

在古時候,人們隻知道此海位於三大洲之間,因此稱之為“地中海”。全名的意思是“陸地中間的海”,該名稱始見於公元3世紀的古籍。公元7世紀時,西班牙一位學者首次將“地中海”作為地理名稱。

◎氣候環境

地中海氣候在夏冬兩季有著很大的差別。冬季受西風帶影響,氣候溫暖潮濕,最冷的月份均溫在4℃~10℃之間,降水量充沛。夏季在副熱帶高壓控製下,氣流下沉,氣候炎熱幹燥,雲量稀薄,光照充足。全年降水量300~1000毫米,冬季約占60%~70%,夏季隻有30%~40%。冬雨夏幹的氣候特征,在世界各種氣候類型中十分少見,可謂別具一格。

地中海氣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緯30°~40°之間的大陸西岸。除南極洲以外,地中海氣候是唯一的世界各大洲都有的氣候類型。在所有地中海氣候的分布地區中,表現最為明顯的就是地中海沿岸。其他地區如北美洲的加利福尼亞沿海、南美洲的智利中部、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地區和澳大利亞西南及東南沿海等。其分布區大多是經濟十分發達的地區。

◎戰略地位

地中海在交通和戰略上均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不僅是歐、亞、非三洲之間的重要航道,還是溝通大西洋、印度洋間的重要通道。沿岸重要海港有直布羅陀、馬賽、熱那亞、那不勒斯、斯普利特、裏耶卡、都拉斯、阿爾及爾、塞得港等。

◎軍事意義

地中海在經濟、政治和軍事上的意義一直都十分重大。自古以來,地中海就成為列強爭奪的地方。18世紀初,英國將地中海劃為自己的“內湖”。19世紀初,拿破侖航行至歐洲時就想要將地中海的控製權奪回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地中海成為交戰雙方海軍比較活躍的地點。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意海軍同英國的海軍在地中海上演了爭奪大戰。時至今日,西方大國對地中海的爭奪日趨激烈。從二次大戰迄今,美國第六艦隊就一直將地中海作為自己的基地,然而,西方其他大國的海軍艦經常在此處遊弋,使局勢越發緊張。為了保護國家的主權和安全,沿岸國家紛紛提出“地中海屬於地中海沿岸國家”,要求軍事大國的艦隊和軍事基地全部撤出地中海,以維護地中海的和平。

◎經濟貿易

蘇伊士運河落成通航後,地中海東南得以經蘇伊士運河與紅海相通,經紅海出印度洋,從此,從西歐到印度洋,通過直布羅陀海峽——地中海——蘇伊士運河——紅海這條捷徑,要比繞非洲南部好望角約縮短8000公裏的路程,這使地中海一躍而成為世界上運輸最繁忙的海路。到目前為止,全世界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船隻都通過蘇伊士運河進行海洋運輸,每年經運河運輸的貨物占世界海運貿易量的14%。西歐輸入的石油有2/3是通過地中海運送的。地中海在世界海洋運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自然資源

地中海光熱充足,是歐洲生產亞熱帶水果的主要地區,盛產柑橘、無花果和葡萄等,還有木本油料作物油橄欖。由於海水中缺少海洋生物必需的磷酸鹽和硝酸鹽,因此,地中海魚類資源相對較貧乏,有小規模的捕漁業。最重要的魚類有:無須鱈、鮃鰈、鰨、大菱鮃、沙丁魚、鯷魚、藍鰭金槍魚、狐鰹和鯖魚。地中海也生長有貝類、珊瑚、海綿和海藻,每年都有一定的產出量。此外,在地中海沿岸陸續發現石油和天然氣。旅遊業為地中海沿岸眾多國家的經濟支柱。

◎重要島嶼

地中海中沿岸島嶼眾多,大島嶼有馬霍卡島、科西嘉島、薩丁尼亞島、西西裏島、克裏特島、塞浦路斯島和羅得島。

1.西西裏島

從世界地圖上可以看到,西西裏島仿佛是意大利伸向地中海的皮靴上的足球。它位於地中海的中心,麵積為2.5萬平方公裏,人口為500萬人,是地中海最大和人口最稠密的島。由於此地具備發展農林業的良好自然環境,人們就將它稱為“金盆地”。

西西裏島麵積廣闊,但有三處是最值得一去的好地方,一是首府帕勒摩,第一大城兼第一大港,歌德曾讚譽為全世界最美麗的岬角;二是卡塔尼亞,有南意米蘭之稱,意大利作曲家貝裏尼的故鄉,且北有陶爾迷小山城,南有薩拉庫撒;三是阿格利真托,神殿之穀絕對值得一訪,它被公認為諸神的居所。

2.撒丁島

撒丁島過去稱薩丁尼亞,座落於地中海中部,是諸島中麵積僅次於西西裏島的第二大島。北距法國的撒丁島12公裏,南距非洲海岸200公裏。1861年,維克托·伊曼紐爾被立為意大利國王,該島成為統一的意大利國家的一部分,首府為卡利亞裏。

撒丁島有長達1600公裏的海岸線,在東北沿岸有鬆軟的沙灘和碧綠的海水;在其廣闊的內陸地區,有許多美麗迷人的風景,這座美麗的海島已成為聞名於世的旅遊天堂。在歐洲,它是皇室政要和名人們趨之若鶩的度假地。

撒丁島的居民恬淡寧靜的生活方式,是長壽的重要原因。島上居民的家庭結構比較龐大,家庭成員可以共同分享生活的喜悅並解決遇到的各種問題,所以家中的長者不會因為年齡衰老而感到孤獨。正是這種積極的心態,使得當地的許多老人擁有硬朗的身體,從容地度過百餘年的時光。

3.塞浦路斯

塞浦路斯位於地中海東部、土耳其以南。塞浦路斯東西長241公裏,南北寬97公裏,麵積9251平方公裏,為地中海第三大島,女神維納斯就誕生此地。

塞浦路斯有溫暖的陽光和蔚藍的大海,有設備齊全的賓館和旅遊設施,是世界各地人們喜愛的觀光度假勝地。剛到3月,就有遊客來到塞浦路斯旅遊了。夏季乃至冬季,有不少俄羅斯人來到這裏享受日光。在冬季此地則成為滑雪愛好者的天堂。

4.科西嘉島

科西嘉島距離海岸193公裏,在法國東南海岸,島長185公裏,最寬處約85公裏,麵積8680平方公裏,人口幽怨55萬。依靠著蔥翠的高山和湛藍的大海,科西嘉島成為佳度假勝地。科西嘉島充滿了動蕩,這裏最先是腓尼基人的殖民地,曾經被羅馬人占據,然後又被比薩與熱那亞共和國占領,1769年又成為法國領土,並一直延續至今。這個島嶼不僅是拿破侖、哥倫布等名人的故鄉,而且產生了許多航海家與地圖製作者,其中不乏阿拉伯人。在此地駐足的遊人,會驚喜地發現這裏還有著世界聞名的文化遺產。

4.馬耳他島

馬耳他也是地中海上不可忽略的一個小島。全境由五個島嶼組成,其中馬耳他島麵積最大,達316平方公裏,它處在地中海東西方的交界處,素有“地中海心髒”之稱。其海岸線長180公裏,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年平均氣溫21.3℃,最高氣溫40℃,最低氣溫5℃。年平均降水量560毫米。該島人口主要組成為阿拉伯人、西西裏人、(法國)諾曼地人、西班牙人、意大利人以及英國人。馬耳他周圍的海域是公認的整個地中海海域中最清澈、最純淨的一部分,是聞名世界的旅遊勝地,被譽為“歐洲的鄉村”。

產卵最多的魚——翻車魚

在中國沿海尤其在南海諸島的遼闊海域,生活著一種形狀怪異、體態碩大的翻車魚,這種魚看上去好象是有頭無身的魚,故又名“頭魚”。翻車魚學名翻車,它體高而側扁、亞圓形、身體好象被削掉了一半似的,全身隻有前半部,魚尾就看不到了。它的頭很小,吻圓鈍,眼睛也很小,在上側位。它生有背鰭,為尖刀狀,另有較大臀鰭,與背鰭相對,後延,在體後端相連,形成“舵鰭”,邊緣呈曲線狀。它無腹鰭,尾鰭;胸鰭短小。背側為灰褐色,腹側銀白色,鰭多為灰褐色。可以說是長得顛三倒四的奇魚。但據研究,這種魚在胚胎期與其它魚種並無異樣,隻是長大後才逐漸變成這副怪模樣的。

說來有趣,魚大都遊泳速度快,但翻車魚竟沒有什麼遊泳能力,僅僅依賴兩片特長的背鰭和臀鰭的擺動來控製方向,緩慢前進或任其隨波漂流。它還有個奇怪特性,當天氣好時,便會將背鰭露出水麵作風帆,隨風向漂浮,並在海麵上曬太陽;但當天氣變壞時,便側身平浮於水麵以背鰭和臀鰭劃水遊動。

翻車魚個體較大,最大者體長可達3米至5米,體重更可重大1.5噸-3.5噸。有趣的是,這麼大的魚,卻長著櫻桃似的小嘴,看來很不相稱。不過,它憑著這張小嘴卻能攝食養活自己的巨大身軀。它食性很雜,既食魚類和海藻,也攝食軟件動物、水母及浮遊甲殼類。它多棲息在熱帶亞熱帶海洋。翻車魚雖然數量不多。但它卻是魚類產卵冠軍,一般魚類產卵幾百萬粒算是多了,而翻車魚卻能產3億粒卵。不過,由於所產的卵是浮性卵,易被別的魚類吞食,所以盡管產卵很多,但能真正活的數量卻很少,因而捕到翻車魚是難得的事。

翻車魚的繁殖過程也非常有趣。每當生殖季節來臨時,雄魚則在海底選擇一塊理想的場地,用胸鰭和尾巴挖開泥沙,築成一個凹形的“產床”,引誘雌魚進入“產床”產卵。雌魚產下卵之後,便揚長而去。此時,雄魚趕緊在卵上射精,從此就擔負起護卵、育兒的職責,直到幼魚長大。

有幾項醫學實驗表明,翻車魚能分泌一種奇特的物質來改善四周的環境,可以用來治療周圍魚類的傷病,科學家也沒發現這種奇特現象的原因,但無可厚非,翻車魚的的確確可以算的上是魚裏麵的大夫。

翻車魚缺少真正的尾巴,它隻有一個巨大的頭,因而它得到了一個德文綽號Schwimmenderkopf,意為遊泳的頭。它的拉丁名字“翻車魚”是偉大的瑞典自然學家林納所命名。翻車魚還有一個常見的英文名字叫太陽魚,原因是它們經常側著身體在水麵上,邊休息邊曬太陽。有些生物學家相信,這樣的曬太陽——是與劍魚和皮背海龜共有的特點——可能是一種溫暖身體以加速消化的方法。另外小魚和海鳥還可以啄食附在翻車魚體上的寄生蟲。

在所有熱帶和溫帶所發現的翻車魚都愛吃小魚、海馬、甲殼動物、海蜇、膠質浮遊生物和海藻,但他們最喜歡吃的食物還是月形水母。海洋翻車魚能在深水中追尋食物。1987年在巴哈馬540米深處的潛艇曾拍攝過翻車魚覓食的鏡頭。

翻車魚是河豚科的巨型親戚,是所有多骨魚中最重的魚種,體重可達3000千克。早在30年代,美國自然史博物館的魚類學家古格就曾對翻車魚進行過研究,並宣稱巨大的翻車魚是動物界的生長冠軍。它們的幼魚僅有0.25厘米長,而長到成年魚時可達3米長,體重比幼魚時增加了6000萬倍。雖然翻車魚體重可達2噸半,但它性情溫和可接近。雌魚可帶2000-5000萬枚卵。有人曾發現,有一條雌翻車魚帶有3億枚卵,這可能是世界之最了。但是由於一部分魚卵不能受精而死亡,一部分魚卵和孵化出來的幼魚又會被凶猛的魚類吃掉,再加上剛孵化出的小魚非常脆弱,一場風暴來臨,驚濤駭浪也會使一部分幼魚喪生。經過種種災難,最後能長成大魚的就不多了。因此,翻車魚雖然產卵很多,但海洋中的翻車魚卻寥寥無幾,十分罕見。

盡管它們的體形大,形狀奇特,但是翻車魚能和諧地拍打長長的背鰭和另一邊的臀鰭,就這樣交替使用兩鰭在水中遊泳。翻車魚身體的後部幾乎難以稱其為尾巴,對遊動幾乎毫無用處,它起的作用很像一個舵。

翻車魚擁有令人難以置信的厚皮,它的皮由厚達15厘米的稠密骨股纖維構成。19世紀時,漁民的孩子們會把厚厚的翻車魚皮用線繩繞成有彈性的球玩。翻車魚皮上可以有多達40多鍾不同的寄生蟲,就連它們身上的寄生蟲身上也有寄生現象。

翻車魚性情溫順,因而常受到人類、虎鯨和海獅的襲擊。入夏時節,當大量年幼的翻車魚隨著充足的食物、溫暖的洋流進入蒙特雷灣時,加利福尼亞海獅就經常襲擊它們。海獅常常撕咬翻車魚的背鰭和胸鰭,並向水麵上攻擊它們。如果海獅撕不開翻車魚厚而硬的皮,它們便把失去活動能力的翻車魚,像玩飛盤一樣拋向水麵,成為凶殘的海鷗的美餐。大自然安排的食物鏈就是這樣殘酷。

翻車魚經濟價值較高,除了作科學研究和觀賞外它還是名貴食用魚類。它骨多肉少剝皮後魚肉約為體重的1/10,但其肉質鮮美,色白,營養價值高,蛋白質含量比著名的娼魚和帶魚還高。翻車魚的腸子也很昂貴台灣有道名菜“妙龍湯”就是以此作為主料食之既脆又香令人胃口大開。此外,魚皮亦大有用途是熬製明膠或魚油的原料可作精密儀器、機械的潤滑劑。魚肝可製魚肝油和食用氫化油等。

最小的海——馬爾馬拉海

在亞洲西部小亞西亞半島和歐洲東南部巴爾幹半島之間,有一個水域狹小的海,叫作馬爾馬拉海。它的麵積隻有我國四五個太湖那麼大,是世界上最小的海。

馬爾馬拉海,東北溝通黑海的博斯普魯斯海峽,西南經達達尼爾海峽與愛琴海相連。麵積1.1萬平方公裏,平均深度約494米,平均含鹽度22。馬爾馬拉海具有完整的海域。它形如海灣,實際卻是個真正的內海。海中有兩個群島,克孜勒群島在東北麵,接近伊斯坦堡,為旅遊勝地;馬爾馬拉群島在西南麵,麵積約125平方公裏,與卡珀達厄半島相望。自古就開采大理石、花崗岩和石板,圖案清秀,別具一格,是古代伊斯坦布爾宮殿建築的重要材料,在現代建築中也有許多用途,沿岸城鎮均為發達的工農業中心,有些是旅遊景點對外開放。

馬爾馬拉海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黑海——地中海——大西洋的必經之地,是歐、亞兩洲的天然分界線,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屬黑海海峽。倘若沒有馬爾馬拉海,黑海就隻是一個湖泊。

在遠古的地質時代,還沒有出現馬爾馬拉海,由於約250萬年前上新世後期的地殼運動,地層下陷被海水淹沒而形成。它的平均深度為357米,最深處達1355米,深淺懸殊。有時一條航行著的船隻,船頭與船尾之間,水深相差竟有500米之多。常有地震發生。由於馬爾馬拉海是陸地陷落形成的緣故,因此,雖水域不大,但深度並不小。馬爾馬拉海海岸附近,山巒起伏,地勢陡峭。原來陸地上的山峰和高地,在海上露出水麵變成小島和海岬,星星點點散落在海麵上,構成一幅獨特的風景畫,吸引著無數人來到此地。

馬爾馬拉海海底並不平坦,交錯分布著眾多海嶺和海盆,以亞平寧半島、西西裏島到非洲突尼斯一線為界,把地中海分為東西兩部分。由於馬爾馬拉海是一個較大的陸間海,冬季溫暖濕潤,夏季炎熱幹燥,海水溫度較高,蒸發作用非常旺盛,使海水含鹽度高達39‰左右,鹽業生產已成為沿岸各個國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這裏的蒸發量遠遠超過了降水量和河水的補給量。經調查發現,一年之內蒸發可使海麵下降約1.5米,假如封閉直布羅陀海峽,馬爾馬拉海就可能在未來3000年內幹涸。但是地中海依然存在,這是因為它有特殊的水體交換。由於海水溫差的作用和與大西洋海水所含的鹽度不同,會使得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海水發生規律性的交換。含鹽量較低的大西洋海水,從直布羅陀海峽表層流入地中海,增補被蒸發去的水源,含鹽量較高的地中海海水下沉,從直布羅陀海峽下層流入大西洋,形成海水的環流。但由於地中海周圍的地理環境幾乎都是陸地,從而嚴重影響了這種環流的運行,海洋生物賴以生存的氧氣和養料的混合被嚴重阻隔,這也是馬爾馬拉海生物比較稀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馬爾馬拉海岸邊有多個國家,它們有著不同的民族風情,但是獨特的氣候特征還是讓各國的地中海風格呈現出較為一致的特點。一般情況下,“地中海風格”的家居,會采用這些固定的設計元素:白灰泥牆、連續的拱廊與拱門、陶磚、海藍色的屋瓦和門窗,裝修風格趨於統一。

當然,設計元素並不隻是簡單的拚湊,一定要有貫穿其中的風格靈魂。地中海風格的靈魂是“蔚藍色的浪漫情懷,海天一色、豔陽高照的純美自然”,讓人心神向往。

最淺的海——亞速海

人們在形容海洋時,通常會說“洋無邊,海無底”。其實海洋是有邊有底的。不但有底,而且有的非常淺。俄羅斯與烏克蘭間的亞速海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淺的海。

亞速海是一個內陸海。南部通過刻赤海峽與黑海相連,使黑海得以向北部延伸。亞速海形似不規則的三角形,長約340公裏,寬135公裏,麵積約37600平方公裏。注入亞速海的河流有頓河、庫班河,還有一些如卡利米烏斯河、別爾達河、奧比托奇納亞河和葉亞河一樣的小河流。

亞速海最深的地方隻有14米,平均深度為6.6米。由於頓河和庫班河夾帶大量淤泥,致使其東北部塔甘羅格灣水深不足1米。這些大河的流入使亞速海的海水鹽分很低,塔甘羅格灣處幾乎是淡水。然而,錫瓦什處的海水含鹽量很高。亞速海的西、北、東岸都是低窪的穀地,其特征是漫長的沙洲、很淺的海灣和不同程度淤積的潟湖。南岸多是連綿起伏的高地。海底地形普遍平坦。由於亞速海太淺了,一遇到大風,全部海水連同海底的淤泥都被掀動起來,因此海水長期渾濁不清。

亞速海由於海水很淺,混合狀態極佳,以及河流帶入大量營養物質,因而生活著豐富的海洋生物。動物有無脊椎動物300多種,魚類約80種,其中有鱘、鱸、歐鯿、鯡、魴鮄、鯔、米諾魚、歐擬鯉和鮰等。亞速海數量最多的魚類是沙丁魚和鯷魚。

亞速海海域每年平均降水量為600~800毫米,同時彙集了周圍較大河流的徑流量,年平均入海水量達355立方公裏,這些淡水量總和遠超於海麵蒸發量,使表層海水的含鹽量降低,平均鹽度隻有12‰~22‰。表層鹽度下降以後,在上下水層間會形成密度飛躍層,對上下水層的交換造成嚴重影響,從而導致深層海水嚴重缺氧。據觀測,在220米以下水層中已沒有氧氣。缺氧沉積往往富含有機質,在這種情況下,經過特種細菌的作用,海水中的硫酸鹽產生分解而形成硫化氫等,而硫化氫硫化氫是一種有毒物質,對魚類有極強的毒性,因而亞速海除邊緣淺海區和海水上層有一些海生動植物外,深海區和海底幾乎沒有活的生物。同時硫化氫呈黑色,所以亞速海深層的海水也是黑色。

亞速海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季盛行偏北大風,凜冽的極地冷空氣不斷襲來,在黑海、尤其是西北部海區掀起驚濤駭浪,景象非常震撼,是亞速海的一大特征。強冷空氣還沿某些山口、隘道急速下瀉,風速可達20~40米/秒,形成少有的強風,稱布拉風。正常情況下,沿北岸海麵通常在12月至第二年3月結冰。海流以逆時針方向沿海岸環流。由於每年河水注入量不同,亞速海的年平均水平麵之差達33厘米,潮汐時水平麵上下會出現5.5米的差別。

在亞速海上,不管是貨運量和還是客運量都比較大,盡管個別地方太淺影響了大型遠洋航業的發展。冬天航行在亞速海上,需要用破冰船導航。其中塔甘羅格、馬裏烏波爾、葉伊斯克和別爾江斯克,為亞速海的主要港口。

最接近天堂的海島——愛琴海

愛琴海

愛琴海上散布著數以千計的大小島嶼。米科諾斯島、帕羅斯島、桑托林尼島和其他145個小島組成的基克拉澤斯群島。是深受遊人喜愛的避暑和消閑勝地。

希臘號稱擁有世界最美的島嶼,而位於雅典東南麵95公裏處的米科諾斯島以其獨特的夢幻氣質首屈一指。“米科諾斯”這個名字來自宙斯的孫子、半人半神的阿尼奧斯的兒子米科諾斯。傳說海神波塞冬就是搬起這塊名為“米科諾斯”的巨大岩石打死了那些巨人。

米科諾斯(又譯作米克諾斯)是希臘愛琴海上的一個小島,位於雅典東南方約200公裏處,因旅遊業而聞名,是基克拉澤斯群島之一,被西方遊客比作“最接近天堂的小島”。湛藍的大海襯托著雪白動人的盒形屋宇,是一個充滿藍、白色的天堂。島上著名的四個S—陽光(SUN)、沙灘(SAND)、海(SEA)、性(SEX)及有錢人的度假聖地,造就了這個島嶼與生俱來的遊客狂潮。風車及迷宮般的街道是這裏的特色,世界知名的天堂海灘天體營即座落於此。

米科諾斯島的建築是基克拉澤斯群島最引人注目的奇跡之一,但從沒有人確切地知道這些建築是如何產生的。這些房屋都依山傍海而建,毫無規則地分布著,有著極好的觀賞視野,可見白色的沙灘和湛藍的海水。房屋的外牆都塗成白色,門窗則是鮮豔的藍、綠、紅或橙等燦爛繽紛的色調,同純粹的白形成了觸目的對比。

散布全島的是家族式的小教堂,據稱達365座之多。這些小教堂隱藏在狹小的街巷間,每隔幾個民居或商店就會顯現在你眼前。教堂的屋頂五顏六色,或藍或白。小教堂是作為報答神明保佑其丈夫、兒子出海捕魚或經商後安然歸島而建的。教堂房簷下的鈴鐺在微風的吹拂下會發出悅耳的鳴聲,似乎是對傳說中的冥冥神靈的呼應。

米科諾斯島具有歐洲都會的時髦迷人氣質,又有愛琴海藍天白屋風車的輕鬆悠閑,優質海灘和緩坡山崖更是美麗動人,日以繼夜的夜生活更是令人無法想象的狂野。城內有著像迷宮一般的複雜小徑,就算手拿地圖,也會迷失方向。每年夏天都會有成千上萬的人來到小島度假,但自然景致依然保存完好,港口的漁船、豪華遊艇,和負載著籃子緩步走在山坡道的驢子、一點都不怕生的鶙鵠鳥都為米科諾斯增添魅力。

在碼頭處向左轉,可以看到一座純白的教堂—帕拉波爾蒂阿尼(Paraportiani Church,意為邊門聖母),教堂因其特別的形狀而成為希臘教堂中上鏡率最高的一個。島上另一處有名的景點是小威尼斯附近的風車,建於16世紀,用茅草覆蓋著屋頂。在向風車行進的途中,會經過一個廣場,那裏並排著兩座教堂。一個是紅色的屋頂,而藍色屋頂的是聖尼古拉斯教堂(St.Nikolas Church)。

這確實是一個讓人迷醉的地方,在這個地方你很容易忘乎所以。米科諾斯島的其他行業並不發達,但這個沒有樹木、崎嶇而遍布岩石的島嶼卻吸引了大量的旅遊者。但在古代的歲月,米科諾斯島從不引人注目,很少被提及。它神奇的發跡史始於20世紀30年代,那時這裏還隻有一小撮畫家和藝術家,但到了50年代,前往米科諾斯島則成為一股波希米亞式的時尚潮流。於是人們蜂擁至此,將這個島嶼變成希臘諸多島嶼中消費最高的小島之一。米科諾斯島的別致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其野蠻的一麵,它以它那希臘島嶼式的沉靜的黎明、令人目眩的下午以及300多座禮拜堂侵蝕著你,將你納入它那不可抗拒的懷抱

考古學家發現大約在公元前11世紀古希臘人已經在島上生活。根據最近的發現,島上有人類居住的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的新石器時代。

米科諾斯島過去海盜出沒,在希臘的曆史上它始終扮演著一個無法替代的角色。13—16世紀時,米科諾斯島在威尼斯的管轄之下。在奧斯曼帝國統治時期,此島是一個自治島。在希臘的獨立戰爭中,米科諾斯人英勇地反抗土耳其人。

在希臘神話中米科諾斯是宙斯和巨人族聖戰的地點。由於比鄰的提洛島是提洛同盟的大本營,米科諾斯島便成為了一個補給島和避難所。

米科諾斯島上麵有很多用石膏製作的可掛在牆上的飾品,一般的價格較便宜,還有一些名家製作的飾品,購買時會附有證書,但價格很貴。還可以購買“幸運眼”作為紀念品,“幸運眼”用藍色玻璃製成,據說可以帶來好運。

最恐怖的的海底風暴

約在20世紀中葉,國際上一些知名的海洋科研機構,還有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的海洋地質學家霍利斯特,他在對大洋底岩心進行分析時發現海底有波狀結構,海底地形如被衝刷成的大片光禿禿的岩石和溝壑。而這種現象表明,隻有被快速運動著的水流衝擊後才可能出現這種現象,其他則無法講通。於是,基於這種現象,他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假說”:大洋海底存在著海底風暴。這個“假說”於1963年在美國舊金山一次學術會上正式提出。由於當時的科技水平尚不發達,“海底風暴”這一假說被一些人認為幾近荒唐可笑。於是這一“假說”最終在一片指責和嘲笑聲中收場,盡管霍利斯特對自己的這一觀點堅信不疑。

在1976年的1月16日一艘挪威運輸船“貝爾基·伊斯特拉”號在毫無巨風駭浪的前提下,竟然奇怪地在大洋中失蹤了。1980年,一艘從美國洛杉磯起航至我國青島的貨船,進入了被人稱作日本魔鬼“龍三角”的海域時,突然發出了“SOS”救援信號,不過很快這艘“多瑙河”號貨船便消失在這片神秘的海區。幾天後,又有一艘希臘貨輪在這神秘海域野島崎以東約1公裏處,連續發出了救援信號民,之後便悄無聲息地消失了,船上的人員無一生還。

這種種奇怪的現象,無人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如果說這是因為船隻小、抗風險能力弱,那麼,其長度超過兩個半足球場的德國超級油輪“明興”號,為什麼同樣也難逃厄運呢?1978年12月7日,該輪船在駛往美國的途中連人帶船突然神秘失蹤,最後隻找到一隻已經十分破爛的救生艇。

這些發生在海麵上的失蹤事件尚能留下點呼救聲,但那些在水下活動的軍用潛艇失事後,竟連呼救的時間都沒有。美國海軍罹難史載:1963年4月核潛艇“鞭尾魚”號在英格蘭近海神秘失蹤;另一艘核潛艇“蠍子”號則於1968年5月在大西洋亞速爾群島附近失蹤。以色列海軍潛艇“達卡爾”號於1968年4月在地中海失蹤。法國潛艇“智慧女神”號,也大約在此期間在西地中海神秘失蹤。令人感到更為不解的是,這些在當時屬於較為先進的潛艇在失蹤時,竟都沒有發求救信號。

1980年,在挪威沿海的一個荒蕪的半島上舉行了一場高難度的懸崖跳水表演,當30名跳水運動員跳下懸崖,鑽進海裏後,卻不見一人露出水麵。人們大為驚慌,立即派出救生船和潛水員尋找。次日,又有兩名經驗豐富的潛水員佩帶安全繩和通氣管前往海下探索。當安全繩下到5米時,一股強大的力量將潛水員、安全繩和通氣管以及船上的潛水救護裝置全部往海底拖。後又派出一艘瑞典的微型探測潛艇來到這裏。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艘微型潛艇入海後也一去不返。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他們請求美國派來了一艘海底潛水調查船,並由地質學家毫克遜主持調查工作。毫克遜在電視監視器前不停地搜索著海底。突然,他發現離船不遠處有一股強大的潛流,而更令人感到驚訝的是,在這股潛流中發現了30名運動員、2名潛水員的屍體,還有那艘消失在海底的微型潛艇……這一切都讓人感到不可思議,難道真的是海底暗藏著什麼玄機嗎?

麵對發生於上世紀的種種奇特的海難事件,人們進行了各種猜想。“磁場說”,猜測海底是一個巨大的磁鐵礦,是強大的磁場攪亂了船隻航行方向的導航係統,船最終是被強大的磁場吸力拉入海底。殺人浪說”認為,這些失蹤事件多發生在冬季,冬季這裏的水溫和氣溫之間相差20℃,因此海麵上常產生上升的強氣流,從而激發起海麵上的巨大三角波浪所致。“黑洞說”認為,天體中晚期恒星具備高磁場、超密度的聚吸現象。人類雖不能看見它,但它卻能吞噬一切運行在海上的船隻。“次聲說”認為,人們雖聽不見次聲,卻它卻有著極強的破壞力,船隻極可能顛覆在次聲軟力中。此外還有許多猜想,如“外星人說”“氣泡說”等。

對於海難事件,人們雖然眾說紛紜,但卻沒有一種猜想能讓人信服。直到上世紀90年代,“海底風暴”這個“假說”在一些人中開始被逐漸接受,但僅此而已。其產生的成因至今還是沒有答案,關於“海底風暴”發生的機理也一直未見有細節的介紹和報道。

在中國,有一位專家多年來一直從事這方麵的研究,也一直在“糾纏”海底風暴之“假說”。不過他認為,“風暴”一詞是氣象學概念,用在這裏不妥,應稱作“海底激流”,並認為這一概念應從物理學角度上進行框定,也許更嚴謹、更準確些。

修日晨老師原是一名海洋學研究員,自20世紀70年代起,一直就對“海底激流”這一現象“耿耿於懷”。他曾發誓要一定要論證到底,現已73歲。直到2003年,憑借物理學理論基礎和積累的潮汐經驗,他已推斷出潮流場幅合區使海水大量堆積,水位隨之上升,使勢能大量集中,壓力之下最終使這些海水從流速幾乎為零的海底某區域釋放,形成“海底風暴”或者稱為“海底激流”。但要證實“海底激流”的存在,必須用觀測數據來證明。也正是一些發生於海洋中的細節現象,引起了他的關注,並驅使他堅持研究了十餘年。

1958年,我國曾進行了海洋普查,在此期間一名科技人員曾在國內海區多次測到突發性高速運動的海水流動,但其持續時間並不長,很快就又恢複了正常流速。因當時使用的海洋儀器較落後,“高速流動的海水”瞬間出現,大家更多的還是懷疑儀器是否具備可靠性,因而沒被重視。到了今天,在進行海上作業,用海洋儀器采集數據時,也發現有流速過快的現象,當再次進行測量時又恢複了正常。這種現象多被人們視為“反常數據”,可以忽略不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