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家涉海單位反映,他們原定以8.8節航行時速前進,但船隻在行進時,如同原地踏步。這樣的現象一直持續了約10~20分鍾,才恢複了前進速度。然而這種與前進速度相持的瞬間流現象,令很多船員百思不得其解。
多年前人們所議論的海上奇特現象就激發了修日晨強烈的責任感,所以他決心要從事這方麵的的研究。後來,修日晨在山東省科委的資助下,從1995年開始對我國沿海“海底激流”進行了專題調查研究,並於1995年在渤海逞島海域易產生海水堆積海區選點進行了“海底激流”觀測。當時在該區域某點距海底0.2米處進行了24天的連續觀測,共測到23次“激流”活動,其中有3次流速達到2米/秒以上,最大的為3.18米/秒,這個結果大大超出了人們的意料。
2001年,修日晨和同事們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資助下,在江蘇如東縣海區蘇北淺灘潮流幅合區又進行了“海底激流”專題調查,最終觀測到了流速高達4.95米/秒的高速激流。終於揭開了激流存在的成因,“假說”也一步步地被證實並驗證其過程。他的觀點相繼寫成了學術論文,並在我國海洋權威刊物《海洋科學》上不止一次地發表。
以為學者曾經提出一個形象的比喻:假如一條承載著車輛運行的正常公路一旦被掏空,路麵以下路基必然在壓力之下突然塌陷,如同陷阱,人車一起掉進去。“海底激流”後果就是這樣。潮流在特殊的條件下幅合,海水逐漸堆積,水位不斷提高,勢能增加,海洋底部無法承受上層海水的巨大壓力,薄弱部位必然被“突開”,瞬間裏大量海水流失,海水堆積區域則形成負壓,產生吞噬萬物的陷阱。當陷阱的麵積足夠大時,剛好經過此地的船隻就會失去浮力,陷進海洋深處。雖然“海底激流”在我國近海並不少見,但由於水淺、激流發生麵積可能不會大、則陷阱也不會大。但是在深海地區或者大洋區域,如果具備潮流幅合的條件,可想而知,恰好路過的船隻肯定在劫難逃。
在海底作業的潛艇一旦遇到“海底激流”突然爆發形成的陷阱,就會迅速下降數十米。如果,激流持續時間是短暫的,激流消失後,潛艇會慢慢自動上浮。但如果操縱者對“海底激流”現象尚缺乏足夠的認識,極易犯操作大忌。很可能會錯誤地啟動耗氧氣極高的內燃機動力,以達到快速上浮的目的。這樣就會導致,潛艇內供人生存的氧氣在一兩分鍾內就會被耗盡,使人們還未來得及發出求救信號就窒息而亡。
那麼,消失在海難中的船隻,是否是“海底激流”造成的呢?盡管各種傳說分析地頭頭是道,但終究不能自圓其說。一些學者認為尚不能到大洋的海難多發區域收集到足夠數據來證明遇難船隻是“海底激流”所為,但“海底激流”成因和過程分析,在邏輯上還是很合理的。也許有一天,安息在大洋深處的遇難船隻會證明它們是如何壯烈犧牲的。
最神秘的海洋巨獸——座頭鯨
座頭鯨
座頭鯨雖然不是世界上最大的鯨類,但也是海洋中當之無愧的龐然大物,體型肥大而臃腫,體長達1150~1900厘米,體重約為40~50噸。它的頭相對較小,扁而平,吻寬,嘴大,嘴邊有20~30個腫瘤狀的突起,有趣的是每個突起的上麵都長出一根毛,而身體的其他部位卻全都沒有毛。
鯨須短而寬,每側都在200條以上。背鰭較低,短而小,背部不像其他鯨類那樣平直,而是向上弓起,形成一條優美的曲線,故得名“座頭鯨”,也叫“弓背鯨”或者“駝背鯨”。胸鰭極為窄薄而狹長,約為550厘米左右,幾乎達體長的三分之一,鰭肢上具有4趾,其後緣有波浪狀的缺刻,呈鳥翼狀,所以又被稱為“長鰭鯨”、“巨臂鯨”、“大翼鯨”等。下頜至腹部有20條左右很寬的平行縱溝或棱紋,腹部具褶溝。通常身體的背麵和胸鰭呈黑色,腹麵呈白色,但也有的背麵和胸鰭也呈白色。雌獸體後的下側長有一條細長的裂口,終止在肛門附近,據說在繁殖的時候,雌獸就是用它包裹住雄獸的生殖器,來完成交配動作的。
座頭鯨分布於太平洋、大西洋及世界其他各海洋中,在我國見於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和台灣海域一帶。它一般在寒帶和熱帶之間的一定海域中回遊,並有固定的回遊路線,例如在美國夏威夷群島附近,每年從11月開始,都有大約400隻彙集於溫暖的水域裏越冬,從翌年3月下旬開始離開向北遷徙,當再次接近陸地時,已經是在幾千公裏以外的北太平洋了,其中有一些可以到達白令海峽,另一些則到達阿拉斯加東南分散的小島附近海域。
不可想象的是,這種龐然大物竟然是以鱗蝦這種體長還不到1厘米的小型甲殼動物為主要食物的,此外還有鱗魚、毛鱗魚、玉筋魚和其他小型魚類等。它的嘴張開時,其特殊的彈性韌帶能夠使下齶暫時脫落,形成超過90度的角度,口的橫徑可達到4.5m,可以一口吞下大量的磷蝦或較小的魚類,但其食道的直徑則顯得大小,不能吞下較大的食物,這可能就是它隻能吃小動物的原因之一。
由於越冬期間好幾個月都不進食,為了維持那碩大無朋的身軀所需要的體能,在夏季裏便要吃大量的食物,常常可以連續吃上18個小時。由於日照充足,北方冰川地帶的海灣裏浮遊生物大量滋生,養育了以浮遊動物為食的鱗蝦,數量巨大,常常數百萬隻群集在一起,因此為座頭鯨提供了極為豐盛的食物來源。
座頭鯨進食的方法也很奇妙,首先是衝刺式進食法,將下齶張得很大,側著或仰著身子朝蝦群衝過去,然後把嘴閉上,下齶下邊的折皺張開,吞進大量的水和蝦,最後將水排除出去,把蝦吞食;第二種方法叫轟趕式進食法,將尾巴向前彈,把蝦趕向張開的大嘴,這種方法也是隻有當蝦特別密集時才適用;第三種方法是從大約15m深處作螺旋形姿勢向上遊動,並吐出許多大小不等的氣泡,使最後吐出的氣泡與第一個吐出的氣泡同時上升到水麵,形成了一種圓柱形或管形的氣泡網,像一隻巨大的海中蜘蛛編結成的蜘網一樣,把獵物緊緊地包圍起來,並逼向網的中心,它便在氣泡圈內幾乎直立地張開大嘴,吞下網集的獵物。這種捕食方法,同捕魚者用兩隻漁船拉曳大型漁網,逐漸迫使魚蝦接近水麵,然後一網打盡的情景一樣。當獵物數量稀少時,座頭鯨常常單獨或僅有2~3隻在一起覓食,而當獵物數量很多時,便形成8隻左右的較大群體,有時不同群體之間還會互相爭食。因此,有時食物的多少、分布和種類,也會直接影響座頭鯨的數量。
座頭鯨是有社會性的一種動物,性情十分溫順可親,成體之間也常以相互觸摸來表達感情,但在與敵害格鬥時,則用特長的鰭狀肢,或者強有力的尾巴猛擊對方,甚至用頭部去頂撞,結果常造成皮肉破裂,鮮血直流。它遊泳的速度很慢,每小時約為8~15公裏,在海麵緩緩遊動時,就像一座冰山一樣,身體的大部分沉在水下,有時又象是一個自由飄浮的小島,人們在海岸上也能看到它露出海麵的身體。
遊泳、嬉水的本領十分高超,有時先在水下快速遊上一段路程,然後突然破水而出,緩慢地垂直上升,直到鰭狀肢到達水麵時,身體便開始向後徐徐地彎曲,好像雜技演員的後滾翻動作。它可以鑽入水中快速潛水遊動,僅用幾秒鍾就消失在波浪之下,進入了昏暗的深淵。露出水麵呼吸時,從鼻孔裏會噴出一股短粗而灼熱的一種油和水蒸汽混合的氣體,把周圍的海水也一起卷出海麵,形成一股蔚為壯觀的水柱,同時發出洪亮的類似蒸汽機發出的聲音,被稱之為“噴潮”或“霧柱”。有時它還興奮得全身躍出水麵,高度可達6m,落水時濺起的水花聲在幾公裏外都能聽到,動作從容不迫,優美動人。在它的皮膚上不僅常附著藤壺和茗荷等蔓足類動物,而且攜帶著許多諸如鯽魚一類有吸盤的動物,加起來足有半噸重之多,然而這似乎絲毫也不影響它的行動和情緒。
座頭鯨的配偶為一夫一妻製,雌獸每2年生育一次,懷孕期約為10個月,每胎產1仔。當雌獸帶著幼仔時,往往另有1隻雄獸緊跟其後,它的任務是對入侵的其他鯨或小船進行攔截,不過要是遇上凶惡而狡猾的虎鯨時,它就無能為力了。像其它哺乳動物一樣,雌獸用乳汁喂養幼仔,乳汁由乳頭自動擠出,幼仔在水中吸食,幼仔發育很快,每天體重可以增長40~50千克,更令人歎服的是雌獸在哺乳期間為幼仔的成長提供一切營養,而它自己卻很長時間沒有吃東西了,直到幾個月以後才開始尋找食物。雌獸與幼仔之間也常常是溫情脈脈的,幼仔用兩鰭觸摸著雌獸,有時好像是抓在雌獸的身上。座頭鯨的壽命為60~70年。
座頭鯨無法平靜地生活,因為除了人類的獵殺外,世界性的觀鯨旅遊活動也越來越多,形成對座頭鯨生活的新的威脅,遊客們產生的喧鬧聲幹擾了座頭鯨的覓食活動,拋棄的大量塑料食品袋等廢物被座頭鯨誤食後積聚在胃腸裏,來自大型船隻螺旋漿的拍擊聲更是使它無法平靜下來。而有些捕鯨業發達國家拒絕實行禁止捕鯨法,更加使它處於瀕臨滅絕的境地。
在鯨類王國裏,座頭鯨可謂是一種地地道道的海中靈物了。
座頭鯨的背鰭很短小,胸部鰭狀肢窄薄而狹長。它們經常揮舞象鳥翼一樣的胸鰭拍打擊水,因此又有人叫它們“巨臂鯨”、“大翼鯨”。座頭鯨在海麵經常作出各種精彩表演。座頭鯨不但外貌奇異,而且智力出眾。它們會使用氣泡形成的柱網捕食,而且它們的叫聲悅耳悠揚,善於變化創新。所以,人們把座頭鯨叫做神秘歌手。生物學家稱讚它是海洋中最傑出的“歌星”。
夏威夷水域自古以來就是座頭鯨的越冬地。從18世紀到20世紀期間。在人類的大量捕殺下,座頭鯨的數量劇減。直到1966年,在科學家們的呼籲下,國際捕鯨委員會才頒布了禁止捕獵座頭鯨的法令。1970年,國際自然資源和自然保護聯合會,把座頭鯨列入世界瀕危動物名單。我國已經把座頭鯨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觀看座頭鯨的最佳方式是乘坐小船,最好選擇在風平浪靜之時。因為可能需要離岸2~20分鍾,所以最好服用一些暈海寧片。建議的最佳旅遊是帶科學望遠鏡的生態曆險。望遠鏡可從毛伊島上非盈利性質的太平洋鯨基金會預訂。一般可在基金會設在拉海納和馬阿拉埃亞的2個港口邊上的信息棚預訂當天或第二天的活動。基金會所有票房收入將用於水生研究、教育和保護。觀鯨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一一觀察。環視海麵,找一個能發現這種溫順的哺乳動物的地點.好的起步辦法是朝遠處發現有鯨噴氣的地點駛去。另一條線索是追蹤鯨的“足跡”——即使在波浪滔滔的海麵,座頭鯨向下深潛之後,就會在海麵上留下一片低平的平滑水圓。
第二階段——等待。等待發現的一個鯨群遊近遊船,也許會遊入遊船必須遵守的離鯨100碼的法定限製線,這條限製線是為了給鯨留出活動所需的空間。遊船、船員和乘客決不可做出任何使鯨大幅度改變其活動樣式的行動。如果做了,將被認為是騷擾。
最後一個階段——觀看。幸運的觀眾可以看到好幾群這種臨危物種的活動。一旦親眼目睹座頭鯨疾遊如飛,轉身,然後像大劇院芭蕾舞女演員那樣優美地飛旋騰空,便會稱這種鯨動作優雅絕倫。為了拍攝到最好的照片,太平洋鯨基金會建議使用帶80~200毫m可變焦距透鏡的35毫m單鏡片反射式照相機,膠卷使用ASA感光度在100以上的印製膠片或幻燈片,快門速度控製在1/500秒以上,便可以把鯨的運動“定格”下來
據生物學家的最新研究發現,座頭鯨用以交流的“歌聲”中包含有人類語言要素。不過盡管研究者認為鯨在本質上尚未擁有自己的語言,但他們還是發現了座頭鯨歌聲與人類語言之間的相似之處。
研究小組負責人玲木真田告訴記者,人類和鯨都是用抽象的聲音單位進行交流的。這些聲音單位通過不同等級的結構組合在一起。就好像一篇文章是由段落組成的;一個段落是由句子組成的;一個句子是由分句組成的一樣,以次類推,它們都位於不同的層麵的。
他還補充說:“就座頭鯨的歌聲而言,一段歌是由一首首歌組成的;一首歌是由旋律組成的;一個旋律是由一個個短語組成的;一個短語則是一個個音符組成的。”將所有這些要素歸納起來看,就會發現座頭鯨有某種類似自己語法的東西,這就好象句子中的詞彙按語法的排列順序一樣。
玲木和他的同事約翰·布克、彼得·提阿克設計了一個電腦程序,通過該程序將鯨的歌聲分成小段並轉換成數學模型。而後,通過一種信息理論技術分析每個符號的平均信息量,對其複雜性和結構進行數量化。
電腦分析和人工觀察都發現鯨的歌不但有層次分別,還能夠在每秒內傳遞大量信息。一般,人類每說出一個詞就傳達出1比特信息,甚至更多。但鯨是在水中進行交流的,而且通常都是長距離的,由於聲音在水中的傳播速度是在空氣中的四倍,因此水有助於“歌聲”的傳播。
馬薩諸塞斯大學研究合作人詹妮弗·m克西斯·歐德斯也是世界上少數幾個利用信息理論對鯨的歌聲進行研究的人。她告訴記者:“我非常讚同這一新發現。我目前正在用信息理論對座頭鯨的交流進行研究,而且我也得出了同樣的結論。”
她也認為水生動物的歌聲和聲音不能用現有的語言來分類,她和玲木都承認他們還無法了解鯨歌聲的含義,這還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
玲木說:“這就是我們所知道的一點東西。(座頭鯨)歌手通常都是雄性,而這些歌很可能是求偶的表白。歌的種類則隨著求偶季節而不斷發展,並且一個族群的所有動物似乎都用的是同一首歌。也就是說座頭鯨是在互相學習的。不過關於這一點的細節尚不清楚。而這些歌的意思也不清楚。”
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大堡礁
大堡礁
大堡礁是世界上最大、最長的珊瑚礁區,是世界七大自然景觀之一,也是澳大利亞人最引以為自豪的天然景觀。又稱為“透明清澈的海中野生王國”。
大堡礁位於澳大利亞東北部昆士蘭省對開,是一處延綿2000公裏的地段,它縱貫蜿蜒於澳大利亞東海岸,全長2011公裏,最寬處161公裏。南端最遠離海岸241公裏,北端離海岸僅16公裏。在落潮時,部分的珊瑚礁露出水麵形成珊瑚島。這裏景色迷人、險峻莫測,水流異常複雜,生存著400餘種不同類型的珊瑚礁,其中有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魚類1500種,軟體動物達4000餘種,聚集的鳥類242種,有著得天獨厚的科學研究條件,這裏還是某些瀕臨滅絕的動物物種(如人魚和巨型綠龜)的棲息地。
地理位置
大堡礁位於澳大利亞的昆土蘭州以東,巴布亞灣與南回歸線之間的熱帶海域,太平洋珊瑚海西部,綿延於澳大利亞東北海岸外的大陸架上,北麵從托雷斯海峽起,向南直到弗雷澤島附近,沿澳大利亞東北海岸線綿延2000餘千米,東西寬20~240千米。大堡礁由三千個不同階段的珊瑚礁、珊瑚島、沙洲和瀉湖組成,蔚為奇觀(另一資料:大堡礁包括約2900多個珊瑚島礁)。這個世界上景色最美、規模最大的珊瑚礁群,總麵積達20.7萬平方千米(另一資料:總麵積達8萬平方公裏)。它北部排列呈鏈狀,寬16至20公裏;南部散布麵寬達240公裏。
水域
大堡礁水域共約有大小島嶼600多個,其中以綠島、丹客島、磁石島、海倫島、哈米頓島、琳德曼島、蜥蜴島、芬瑟島等較為有名。大堡礁的一部分島嶼,其實是淹在海中的山脈頂峰。俯瞰大堡礁,猶如在洶湧澎湃的大海上綻放的碧綠的寶石一般。這些各有特色的島嶼現都已開辟為旅遊區,每年都會吸引無數的遊客。
氣候
大堡礁屬熱帶氣候,主要受南半球氣流控製。由於這裏自然條件適宜,無大風大浪,成了多種魚類的棲息地,而在那裏不同的月份還能看到不同的水生珍稀動物,讓遊客大飽眼福。
居民
除土著人以外,白澳大利亞人也散居在附近島嶼。這裏旅遊業十分發達,並成為重要的經濟來源。從古至今,大堡礁特別是它的北部區域,對居住在西北岸土著人和托雷斯島嶼居民的文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此外,還有供人觀賞的石畫藝術館和30多處著名的曆史遺址,最早可追溯到1791年。
曆史
大堡礁形成於中新世時期,距今已有2500萬年的曆史。它的麵積還在不斷擴大。它是上次冰河時期後,海麵上升到現在位置之後一萬年來形成的。
大堡礁堪稱地球上最美的“裝飾品”,像一顆閃著天藍、靛藍、蔚藍和純白色光芒的明珠,即使在月球上遠望也清晰可見。但是,當初首次目睹大堡礁的歐洲人未以豐富的詞彙來描述它的美麗,頗令人費解這些歐洲人大部分是海員,可能他們腦子裏想的是其他事情而忽略了大自然的美景。
1606年,西班牙人托雷斯在昆士蘭北端受到暴風雨襲擊,駛過托雷斯海峽(此海峽以他的姓氏命名)到過這裏。1770年,英國船“努力”號在礁石和大陸之間擱淺,撞了個大洞,船長庫克曾滯留於此。1789年布萊船長率領“邦提”號上忠於他的船員駛過激流翻滾的礁石來到了平靜的水麵。
“努力”號船上的植物學家班克斯看到大堡礁時驚訝不已。船修好後,他寫道:“我們剛剛經過的這片礁石在歐洲和世界其他地方都是從未見過的,但在這兒見到了,這是一堵珊瑚牆,矗立在這深不可測的海洋裏。”班克斯看到的大堡礁的“珊瑚牆”,是地球上最大的活珊瑚體。這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
大堡礁是世界上最有活力和最完整的生態係統。但其平衡也最脆弱。如在某方麵受到威脅,對整個係統將是一種災難。大堡礁禁得住大風大浪的襲擊,當二十一世紀來臨之際,最大的危險卻來自現代的人類,土著在此漁獵已數個世紀,但是沒有對大堡礁造成破壞。二十世紀,由於開采鳥糞,大量捕魚捕鯨進行大規模的海參貿易和捕撈珠母等,已經使大堡礁傷痕累累。
現在澳大利亞已把這一地區辟為國家公園,製止了此類活動,並對旅遊活動進行了控製。
燈塔
由於大堡礁地勢險惡,因此周圍建有大量的航標燈塔,有些已成為著名的曆史遺址,而有的經過加固至今仍發揮著作用。這些航標燈塔在發揮導航作用的同時也成為一道觀賞的景觀。
百態珊瑚
大堡礁由400多種絢麗多彩的珊瑚組成,造型千姿百態,堡礁大部分沒入水中,低潮時略露礁頂。從上空俯瞰,礁島宛如一棵棵碧綠的翡翠,熠熠生輝,而若隱若現的礁頂如豔麗花朵,在碧波萬頃的大海上怒放。
這裏生活著多種多樣的活珊瑚,它的分泌物和其他的一些物質構成了今天的珊瑚礁。營造如此龐大“工程”的是直徑隻有幾毫米的腔腸動物——珊瑚蟲。珊瑚蟲最早出現在約4.7億年前的古生代奧陶紀中期。珊瑚蟲隻能生活在全年水溫保持在22~28℃的水域裏,水質必須潔淨。澳大利亞東北岸外大陸架海域具備珊瑚蟲繁衍生息的條件。珊瑚蟲以浮遊生物為食,營集體生活。珊瑚蟲常常分泌出一種碳性物質,這種物質與珊瑚蟲石灰質的骨骼及單細胞藻類的殘骸混合、堆積,形成礁區。它們有的在水麵以下,有的露出水麵,露出水麵的珊瑚群就是海島。第一代珊瑚蟲死後留下遺骸,新一代繼續發育繁衍,向高處和兩旁發展。如此日積月累,珊瑚蟲的石灰質骨骸連同藻類、貝殼等海洋生物殘骸膠結在一起,逐漸堆積成巨大的珊瑚礁體。
在大堡礁群中,色彩斑斕的珊瑚礁有紅色的、粉色的、綠色的、紫色的、黃色的。它們的形狀千姿百態,有的似開屏的孔雀;有的像雪中紅梅;有的渾圓似蘑菇,有的纖細如鹿茸;有的白如飛霜,有的綠似翡翠;有的像靈芝……未可名狀,形成一幅千姿百態、奇特壯觀的天然藝術圖畫。
珊瑚群平時大部分隱在水中,隻有低潮時略露礁頂。各色的珊瑚礁以鹿角形、靈芝形、荷葉形、海草形在海底擴展美麗的身軀。這裏分布有400餘種不同類型的珊瑚礁,其中包括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約有350種珊瑚蟲與水母有親緣關係,每個珊瑚蟲的嘴周圍長著一圈觸須,從海水中吸取碳酸鈣,變成石灰質的外殼,無數外殼累積起來便成為珊瑚礁。
珊瑚蟲與一種叫做蟲黃藻的微生物共生於石灰質外殼中,蟲黃藻會進行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碳水化合物和氧。珊瑚蟲吸收碳水化合物和氧,向蟲黃藻提供硝酸鹽和其他排出物。所以,珊瑚礁隻能在有陽光的地方生長,即海水清澈且深度不超過四十米處。
在遊客眼中,珊瑚礁美麗和安詳,其實裏邊經常發生爭奪食物和空間的搏鬥。珊瑚分為軟珊瑚和硬珊瑚(能建造珊瑚礁)兩大類,形態各異,大小不同。有的珊瑚像鹿角,有的像鞭子,有的像扇子,有的很結實,可以禁得住浪濤衝擊,有的則隻能生活在最平靜的水域。有些比其鄰居生長得快,以便遮掩鄰居搶奪陽光。有些會用含毒的觸須,或向水裏施放致命化學物質,清除其領域內的對手。
此外還有吃珊瑚的動物,例如能吃珊瑚的鸚嘴魚和刺冠海星。這種海星往往把腹腔吐出來貼在珊瑚礁上把它消化掉。刺冠海星的數量會周期性地劇增,可以把整片珊瑚礁吃得一幹二淨。海洋風暴和旋風也不斷破壞和侵蝕珊瑚礁。
白天在珊瑚礁陰影下的水中一片沉寂但夜晚各種動物都紛紛出來活動。珊瑚蟲在夜間覓食,伸出彩色繽紛的觸須捕食浮遊微生物。無數珊瑚蟲的觸須一齊伸展,宛如鮮花怒放。但白天不能伸出觸須,否則會遮住蟲黃藻需要的陽光。
在春季某些寧靜的夜晚,會出現最壯觀的情景。沿著大堡礁,不知受何種化學物質或光線的誘發,所有珊瑚蟲會一齊放出一片片橙、紅、藍、綠色的卵子和精子,漂浮到水麵,使海水呈現鮮豔的顏色。然後卵子和精子混雜在一起,產生出幼珊瑚蟲,隨潮汐四散遊開,尋找合適的空地建造新的珊瑚礁。軟、硬珊瑚都有多種,軟珊瑚的組織中含石灰質晶體但不形成外殼,硬珊瑚則形成外殼。
珊瑚礁不斷生長,新珊瑚礁露出水麵,很快就蓋上一層白沙,上麵長起植物。這些最先在珊瑚礁上生長的植物,繁殖速度十分驚人。它們結出的耐鹽果實可以在水上漂浮數月,漂到適合的地方,發芽生根,為其他植物的生長鋪平道路。鳥類為珊瑚礁上植物的生長作出重要貢獻,它們把植物的種子散布在礁上,其糞便則使礁石上的土壤肥沃。海鷗喜歡吃龍葵屬的漿果,把其種子散布在島上。黑燕鷗常在腺果藤樹上築巢,其黏性種子往往附在黑燕鷗的翅膀上傳播。
海洋生物
大堡礁海域生活著大約1500種熱帶海洋魚類,有泳姿優雅的蝴蝶魚,有色彩華美的雀鯛,漂亮華麗的獅子魚,好逸惡勞的印頭魚,脊部棘狀突出並且釋放毒液的石頭魚,還有天使魚、鸚鵡魚等各種熱帶觀賞魚。珊瑚礁將瀉湖包了個嚴實,這裏風平浪靜,是天然的避風港,各種魚類、蟹類、海藻類、軟體類,五彩繽紛、琳琅滿目,透過清澈的海水,曆曆在目。成群結隊的小鮨(音yì)魚在大堡礁外側捕食浮遊生物。體重達90公斤長相古怪得令人生畏的巨蛤每次至少產十億顆卵。欲稱霸海洋的鯊魚,柔軟無骨的無殼蝸牛,碩大無比的海龜,斑點血紅的螃蟹……被潮水衝上來的大小貝殼閃爍著光芒,安靜地躺在沙灘上,退潮時來不及逃走的長達一米的大龍蝦,及體肥味美的海參,可讓幸運者大飽口福。
每年7~9月,瀕臨滅絕的座頭鯨便會在珊瑚島南部出現。它們的體長在15米左右,大的座頭鯨體重在40噸以上,但這種巨鯨並不可怕,它們是一種溫和的海洋哺乳動物。這裏還能看到大量的儒艮,又叫海牛,它們和別的海洋哺乳類動物不同,是唯一以植物為生的。海龜子每年的10月到次年3月,來到雷恩島產卵,它們如今已幾近滅絕,這裏是它們的一個主要繁衍地。
在大堡礁海域還生活著4000多種棘皮動物和軟體動物等其它海洋生物,如:海參、海星、海葵、蠕蟲、海綿、海蛞蝓、海蜇、管蟲、海膽、海鞘、水母、蝦,種類繁多,色彩紛呈。某些瀕臨滅絕的動物物種(如人魚和巨型綠龜)也棲息與此,具有極高的科學研究價值。
大堡礁是海洋中的熱帶雨林。珊瑚取代雨林中的樹木,魚類和軟體動物取代了鳥獸。同雨林一樣,其中也有各種各樣的生物和生存競爭。夏季,母海龜爬到島上把蛋產在熱沙裏。約八周後成千上萬的幼龜便從沙裏孵出,爭先恐後爬人海中。在爬向大海的途中,往往被海鳥、螃蟹和老鼠捕食。在礁外的深水區生活著海豚和鯨等哺乳動物。在大堡礁的邊遠處,最凶殘的大白鯊和虎鯊則時刻在等待著海豚和海龜。
到處有各種各樣的顏色用於求偶、警告、偽裝、欺騙。像緋紅的寶貝魚和有藍點的紅色珊瑚鱒與珊瑚顏色交融在一起。紅白相間的長牙魚則以身上的條紋來隱蔽其身體。紅蓑蚰的魚尾像舞蹈演員的裙子那樣鮮豔奪目,警告天敵它身上有毒刺。花紋鮮明的神仙魚以其閃光的亮斑來威嚇闖入其領域的魚兒。鑽沙洞的斑彩鰨(音tǎ)改變顏色以模仿所處環境。
魚類覓食的方法形形色色。石魚的顏色與所居處的岩石一樣,以毒刺殺死獵物。須鯊皮上長有海草狀的毛狀物,靜臥著等待獵物。笛鯛群則見什麼吃什麼。清掃隆頭魚會清潔其他魚的傷口以及捕捉寄生蟲,因而受到歡迎而不會遭到攻擊。
珊瑚島是無數海鳥的棲息地,成群的海鷗遮空蔽日,為大堡礁增添了無限生機。這裏聚集的鳥類有240多種。如燕鷗、黑燕鷗、海鷗、鸌(音hù)、軍艦鳥、鰹鳥、大海雕等常在珊瑚礁麵聒噪。
世界遺產
975年澳大利亞政府頒布的大堡礁海洋公園法,提出了建立、控製、保護和發展海洋公園,其中涵蓋了大堡礁98.5%的區域範圍,海洋公園的建立不僅對保護當地文化起到重要作用,而且與當地土著居民的生活息息相關。1981年整個區域被劃定在世界遺產名錄中。
大堡礁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群,縱向斷續綿延於澳大利亞東北岸外的大陸架上,與海岸隔著一條13~240公裏寬的水道。
它北起托雷海峽,南至弗雷澤島附近,長達2000餘公裏。其寬度由北部不足2公裏,向南展寬至150公裏以上,由大約2900多個大小島礁組成,總麵積達20.7萬平方公裏。大堡礁退潮時,約有8萬公裏的礁體露出水麵,而漲潮時,大部分礁體被誨水掩蓋,隻剩下600多個島礁忽隱忽現。
大堡礁名稱的由來與英國探險家庫克船長有關。1770年6月,庫克船長駕駛“奮鬥”號作環球考察時,他的船隻陷在澳大利亞東海岸和珊瑚礁的瀉湖之間動彈不得。盡管極力想法擺脫,“奮鬥”號還是擱淺了。庫克隻好率領水手上岸修理船隻,在停留期間他考察了珊瑚礁群,並為這些珊瑚礁群起名為“大堡礁”。
令人不可思議的是,營造如此龐大“工程”的“建築師”,是直徑隻有幾毫米的腔腸動物珊瑚蟲。珊瑚蟲體態玲瓏,色澤美麗,隻能生活在全年水溫保持在22~28度的水域,且水質必須潔淨、透明度高。澳大利亞東北岸外大陸架海域正具備珊瑚蟲繁衍生殖的理想條件。珊瑚蟲以浮遊生物為食,群體生活,能分泌出石灰質骨骼。老一代珊瑚蟲死後留下遺骸,新一代繼續發育繁衍,像樹木抽枝發芽一樣,向高處和兩旁發展。如此年複一年,日積月累,珊瑚蟲分泌的石灰質骨骼,連同藻類、貝殼等海洋生物殘骸膠結一起,堆積成一個個珊瑚礁體。珊瑚礁的建造過程十分緩慢,在最好的條件下,礁體每年不過增厚3~4厘米。有的礁岩厚度已達數百米,說明這些"建築師"們在此己經曆了漫長的歲月。同時也說明,澳大利亞東北海岸地區在地質史上曾經曆過沉陷過程,使追求陽光和食物的珊瑚不斷向上增長。在大堡礁,有350多種珊瑚,無論形狀、大小、顏色都極不相同,有些非常微小,有的可寬達2米。珊瑚千姿百態,有扇形、半球形、鞭形、鹿角形、樹木和花朵狀的。珊瑚棲息的水域顏色從白、青到藍靛,絢麗多彩;珊瑚也有淡粉紅、深玫瑰紅、鮮黃、藍相綠色,異常鮮豔。
珊瑚礁群落內環境有異,其深度、溫度、清晰度、寧靜度及食物的種類隨位置而改變,因此成千上萬種生物都能找到所需的生存環境。估計有1400多種魚、甲殼和貝類動物、海葵、蠕蟲、海綿和鳥雀在大堡礁及四周安家;珊瑚隻占其中10%。海參吐出的細碎貝殼和沙粒沉人海底,就會填補珊瑚底基的裂縫,對保護礁石起著關鍵作用。
珊瑚礁的生態壞境平衡得異常微妙,稍有改變就會受到破壞。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刺冠海星的數量激增。由於刺冠海星會把消化液吐在珊瑚上,令珊瑚死亡,大堡礁的生態因而受到威脅。導致海星數目暴增的原固是遊客撿光礁石上的海螺,而海螺這種食肉的軟體動物,經常吃掉刺冠侮星,減少其數量。保護海螺,就能減少刺冠海星,但部分珊瑚礁的生態平衡必須花上幾十年的工夫才能恢複。
大堡礁也是一座巨大的天然海洋生物博物館。在遼闊澄碧的海麵上,點綴著一個個色彩斑讕的島礁,大礁套小礁,環礁包著瀉湖,礁外波濤洶湧,礁內湖平如鏡。礁上海水淹不到的地方,已發育了較厚的土層,椰樹、棕櫚挺撥遒勁,藤葛密織,鬱鬱蔥蔥,一派絢麗的熱帶風光。透過溫暖清澈的海水,可看清400餘種珊瑚所構成的密密叢叢海底“森林”,千姿百態,五彩繽紛。珊瑚叢中遊戈著1500種魚和4000種軟體動物,這裏也是儒艮和大綠龜等瀕臨絕滅動物的棲息之地。肥大的海參在蠕動,大紅大黃的海星在爬動,奇形怪狀的蝴蝶魚、厚唇魚穿梭如織,還有近1米的大龍蝦、上百千克重的硨磲、潛伏礁中的石頭魚,這裏又是鳥類的樂園,成群的海鳥如雲遮空,更為大堡礁增添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