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傳染為的診療護理常規
流行感冒
【診斷】
流行病學:注意當時、當地流行情況,病前內有無接觸史,既往流感病史及流感預防接種史。
病史:注意起病情況,有無頭痛、畏寒、發熱、乏力、全身酸痛、幹咳、鼻塞、流涕、咽痛等(單純型);有無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胃腸型);有無高熱、氣急、發紺、陣咳、咯血和煩躁不安等(肺炎型);有無高熱、頭痛、譫妄、驚厥、神誌昏迷,或伴有心律失常甚至休克(中毒型、
體檢:注意咽部有無充血、濾泡增生,有無心、肺及神經係統體征。
檢驗:白細胞計數及分類,咽拭子細菌培養。疑有肺炎時送深部痰培養,有神經係統症狀查腦脊液常規、生化。必要時取急性期含漱液或咽拭子或腦脊液,測特異性脅八或分離病毒;送急性期和恢複期雙份血清檢測特異抗體;急性期鼻咽部上皮細胞塗片,以標記抗體染色檢測流感病毒抗原。
特殊檢查:咳嗽較劇者或有胸部體征者,行胸部X線檢查。必要時作心電圖檢查。
【治療】
一般治療:患者應就地隔離,臥床休息,多飲水。有高熱煩躁者可予解熱鎮靜藥。高熱顯著、嘔吐劇烈者應予補液。聲嘶、咳嗽較劇者,予以生理鹽水(重者可加用氫化可的鬆)。
(3)抗病毒治療:早期病例可用病毒唑口含、或幹擾素溶液滴鼻2~3/次,重症病例則以病毒唑靜脈滴注及。幹擾素肌注。甲型流感則可采用金剛烷胺或甲基金剛烷胺治療。
抗菌治療:對無繼發細菌感染者一般不用抗菌藥物。不能排除繼發細菌感染,可酌情選用抗菌藥物。
中醫辨證:①風熱型:多見。治宜辛涼解表,清熱解毒,用銀翹散加減等;發熱輕、咳嗽重者,可用桑菊飲等。②風寒型:治宜辛溫解表,疏散風寒,輕症用蔥豉湯,重症用荊防敗毒散加減或通宣理肺丸。③暑濕型:治宜清暑利濕、芳香化濁,可用藿香正氣丸等。
中西藥製劑:可因地製宜選用中西藥製劑,如重感靈、感冒清熱衝劑等藥。
【護理】
按傳染病一般護理常規護理。
呼吸道隔離至體溫正常後24小時、室內注意通風,並保持適當溫度與濕度。
體溫驟退時,注意保溫,密切觀察病情;如有虛脫,立即報告醫師。
並發肺炎、心肌炎、腦膜炎等。應按有關常規處理。
【治愈標準】
症狀消失,體溫正常後即可出院,有並發症者,基本治愈後,方可出院。
病毒性肝炎
【病原學分型診斷】
甲型肝炎:急性肝炎患者血清抗胃陽性,可確診為胃近期感染。
乙型肝炎:以下任何一項陽性,可診斷為現症胃感染:①血清陽性;②血清陽性或聚合酶陽性;③血清抗陽性;④肝內細。
急性乙型肝炎診斷:需與慢性乙型肝炎急性發作鑒別,可參考下列動態指標:①滴度由髙到低,消失後抗陽轉;②急性期抗似滴度高,抗陰性或低水平(具備此兩條中的一條者,可考慮為急性)。
慢性乙型肝炎診斷:臨床符合慢性肝炎,並有一種以上現症98%感染標誌陽性。
慢性攜帶者診斷:無任何臨床症狀和體征,肝功能正常,持續陽性6個月以上者。
丙型肝炎
急性丙型肝炎診斷:急性肝炎患者,血清或肝內趴八陽性;或抗-陽性,但無其他型肝炎病毒的急性感染標誌。
慢性丙型肝炎診斷:臨床符合慢性肝炎,血清抗陽性。
丁型肝炎:胃為缺陷病毒,依賴才能複製,可表現為90%,同時或重疊感染。
急性扭貝、胃同時感染:急性肝炎患者,除急性冊乂感染標誌陽性外,血清抗似陽性,抗-皿低滴度陽性;
慢性丁型肝炎診斷:臨床符合慢性肝炎,血清抗-90持續高滴度。
【臨床分型診斷】
急性肝炎
急性無黃疽型肝炎:應根據①流行病學資料:密切接觸史,指與確診病毒性肝炎患者(特別是急性期)同吃、同住、同生活或經常接觸肝炎病毒汙染物(如血液、糞便)或有性接觸,而未采取防護措施者。注射史指在半年內曾接受輸血、血液製品及消毒不嚴的藥物注射、免疫接種、針刺治療等。②症狀:指近期內出現的持續幾天以上的,無其他原因可解釋的症狀,如乏力、納差、惡心、厭油、腹脹、便溏、肝區痛等。③體征:肝腫大且有壓痛及(或)叩痛。部分患者可有輕度脾腫大。④檢驗:主要指血清活力增高。⑤病原學檢查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