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安全意識比技巧更重要(1 / 2)

孩子是否能夠在遇到危險的時候巧妙應用安全技巧來保護自己,完全要看孩子是否意識到潛在的安全隱患。如果孩子沒有防範意識,即使掌握了再好的技巧也是徒勞的。而孩子的安全意識來源於哪裏?來源於父母在生活中對安全的重視和對孩子安全意識的培養。

李瀚的媽媽在陪伴他成長的過程中一直都很注重對兒子安全意識的培養。

一次,上小學2年級的李瀚傍晚放學回家後告訴媽媽,明天早上同學王楠的爺爺要用三輪車送王楠上學,正好順路過來稍上自己。媽媽聽了後,並沒有立刻回應他。而是找到前幾天的一張報紙,並把一則因三輪車載人而發生交通事故的報道念給李瀚聽。在那篇報道的最後,記者明確強調:三輪車是拉貨工具,並不是載人工具,所以載人很容易發生交通事故。並特別提醒廣大家長不要用三輪車接送孩子上下學。

當媽媽念完這段報道後,李瀚就知道了媽媽的用意,也明白了三輪車載人的危險性。接著,李瀚說:“媽媽,我想把這個報道告訴王楠,也不要讓他爺爺用三輪車送他了。”母親欣慰地笑了……

媽媽與其告訴李瀚如何安全地乘坐三輪車,不如把三輪車載人有危險的隱患告訴李瀚。當李瀚有了這個安全意識,就用不著知道乘坐三輪車的安全技巧,因為,媽媽已經把“防患於未然”的思想植入了李瀚的腦中。

相信每一個父母都希望孩子能遠離危險,或者能在不可避免的危險中自保。而孩子是否能遠離危險,就看孩子是否能意識到危險的存在,如果孩子意識到了,自然會做出遠離的行為;如果沒有意識到,“接近危險”就在所難免了。因此,意識決定了行為,而行為決定了結果。

所以,父母一定要明白:隻有提升孩子的安全意識,才能最大程度地讓孩子在安全的環境下成長。

培養建議

建議一:明確安全意識的重要性

當孩子身處有潛在危險的環境中,學會一些安全技巧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如果孩子的思維意識裏早已判斷出危險的話,選擇遠離危險就成為自然而然的事情。

小瑞的右眼角有個很深的傷疤。那是他5歲時的一天,小夥伴們邀他去鋼窗廠玩耍。在玩耍的過程中,小瑞不小心摔倒,鋼鐵劃破眼角,後來去醫院縫了七八針。最終疤痕成為小瑞此次經曆的永久性“標誌”。小瑞回憶說:“當時,看門的大爺不讓我們進去,但是我們還是偷偷的從後門進去玩了。如果要是有誰告訴我,進去玩的危險性,我想我的眼角也不會有這樣的‘紀念’。”

很多時候,當孩子遠離了父母的視線時,父母會說:“玩的時候,當心點。”那麼,具體讓孩子當心什麼呢?又有時候,看大門的大爺嗬斥孩子們遠離,但卻沒有把其中的危險和隱患講給孩子們聽。

因此,作為父母有義務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意識,讓孩子學會判斷,學會選擇安全的環境成長。正如儒家經典《弟子規》提到的“鬥鬧場,絕勿近”,其中暗含意思就是:“鬥鬧場中隱藏著危險,為了身心的安全,一定要遠離。”老祖宗的教誨中都在提醒子孫要提升安全防範意識,可見安全意識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