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對孩子的安全教育存在著一定誤區。有的父母為了讓孩子安全成長,會剝奪孩子探索自然、勇敢嚐試的權利。有的父母一提到“安全”,就會與孩子的“人身安全”緊密相連,其實,孩子的精神安全也不容忽視。類似這樣的誤區,父母要有能力去識別。父母走出誤區,孩子才能真正在安全的環境中自由健康地成長。
當今社會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頻發,媽媽對小雨進行了嚴密的保護,生怕小雨遇到意外或危險。於是,除了小雨上學之外,媽媽從來不允許小雨單獨外出。有時,小雨的夥伴叫小雨一起玩耍,媽媽要麼當起了孩子們的監護人,要麼就是讓孩子們在自己家玩。如果遇到自己沒有時間陪同,孩子們又不願意在家玩的情況時,小雨就隻能和媽媽呆在家裏了。慢慢地,小夥伴們也漸漸遠離了小雨。
不僅如此,媽媽從不會讓小雨操作家用電器。小雨想嚐試的時候,媽媽都會說:“危險,別動!”就這樣,小雨從來就沒有學會做家務,而且自理能力越來越差,性格也變得孤僻。每天,在媽媽視線裏的小雨總是一副悶悶不樂地樣子。
小雨的媽媽認為,隻要對孩子進行嚴密的保護,孩子出危險的可能就會大大減少。但是,孩子生活的安全性看似提高了,但是孩子應有的成長機會卻減少了。當媽媽看到身體健康,但心靈不健康的小雨時,會不會感受到自己一開始就走入了安全教育的誤區?
父母在對孩子進行安全教育時,很容易走入“過”或“不及”的誤區裏。大部分父母一談到孩子的安全,就會狹義地想到孩子的人身安全。這樣,就很容易忽視孩子身心安全的完整性。而有的父母往往會用成年人的能力去衡量孩子的能力,以至於在給孩子強調安全的重要性後,就誤認為孩子可以把這些理論應用在危險時刻。而有的父母認為,孩子隻有在自己的視線中是最安全的,但是,根據2002年美國一家兒童安全谘詢機構的調查數據顯示:在2—6歲的孩子中,有將近50%的孩子是在父母麵前出現意外傷害。
因此,父母對於孩子的安全教育,隻有適度才會有最好的效果。父母既不能過於“放心”地讓孩子去成長,也不能過於“緊張”地把孩子包裹起來。隻有走出誤區,孩子才會是真正安全的。
培養建議
建議一:不過度保護孩子
受過度保護的孩子就像溫室裏的植物,雖然看起來完整鮮嫩,但根本禁不起風吹雨淋。
父母要明確,保護孩子的目的是為了讓他健康成長,而“健康”和“安全”本身是為孩子今後接受社會的風吹雨打做準備。父母萬萬不可以在保護孩子的同時,剝奪了孩子成長和鍛煉的權利。
其實,確保孩子的安全與讓孩子去鍛煉並不矛盾。如何完美地結合,就看父母如何對孩子進行安全教育了。比如,如果父母怕孩子使用家用電器的時被電到,那就要告訴孩子正確用電的方法,最好給孩子演示一遍,而不是簡單地告誡孩子不要這樣,不要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