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與艾滋病的鬥爭中,孩子一直是一個容易被忽略的群體。但這些年來,艾滋病兒童越來越受到國際、國內社會的重視,兒童和青少年的預防知識也在各大學校普及開來。同樣作為教育者的父母,也要重視孩子艾滋病的預防工作,向孩子傳播有關艾滋病的知識,讓他懂得保護自己,也懂得關心他人。
某中學推出案例教學、模擬體驗教學等方式,讓防“艾”教育走進課堂,收到了明顯了效果。
學校開設的防“艾”知識課程,讓孩子了解艾滋病,了解艾滋病的傳播途徑。為了能讓孩子們“消化”枯燥的防“艾”知識,該校每年定期舉行“預防艾滋病”的小品表演,讓孩子們了解艾滋病的危害。每年,學校還會利用 “世界艾滋病日”等時機,開展防“艾”黑板報評比活動。
同時,老師還告誡學生要注意個人衛生,不與他人共用牙刷、牙簽等物品,不去不正規的地方打針、輸液、理發,以避免被動感染艾滋病。老師還指導學生在與異性的交往中,要自尊、自愛,增強自我保護的意識。
這些年來,艾滋病受到世界的廣泛關注,艾滋病和公共衛生問題已被列入2010年全國發展的十大問題之一。根據國內外調查,中小學階段受過預防艾滋病和毒品知識教育的人,患病和染毒的比例要遠遠低於沒有受過教育的人。這所中學的教育方式十分可取,父母也應該在認識和預防方麵對孩子進行艾滋病知識教育。
艾滋病迅速蔓延,威脅著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它傳染性強,潛伏期可達10—12年之久,艾滋病患者表麵看上去很正常,可以沒有任何症狀地工作、生活很多年,但卻能將病毒傳染給其他人。
某市曾對295名兒童做過一項調查,結果表明:68.1%、61.7%、74.6%的兒童知道艾滋病可以通過接觸感染者的傷口、與感染者發生性行為、母嬰方式傳播;64.1%、55.3%、68.5%的兒童不知道和感染者共同進餐、擁抱,吃患者做的菜不會傳播艾滋病。
當然,這個調查並不能代表全部的孩子,但多少可以證明,孩子對艾滋病的認識還比較低,預防意識也比較薄弱。因此,父母要讓孩子對艾滋病和艾滋病患者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從預防開始做起,將預防艾滋病當成是每一個家庭的責任。
培養建議
建議一:向孩子傳授預防艾滋病的知識
每年的12月1日是“世界預防艾滋病日”,這天各大新聞媒、電視都會傳播有關預防艾滋病的知識。借此機會,父母也要有意識地向孩子傳授這方麵的知識。
父母要告訴孩子,艾滋病是破壞人體免疫係統的一種疾病,傳染性強,死亡率也比較高。一般它的傳播途徑有性接觸、血液和母嬰三種,目前還沒有一個係統的治愈方法,但孩子可以從預防做起,包括:
第一,使用一次性或經過嚴格消毒的輸液器,到合格的醫院就診,不去消毒不嚴格的醫療機構打針、拔牙、針灸、手術;
第二,注意個人衛生,不與他人共用牙刷、剃須刀、牙簽等生活用品;
第三,不到消毒不嚴格的理發店剪頭發、獻血等。
當然,這樣的預防教育並不一定非要在12月1日進行,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隨時隨地進行。
建議二:讓孩子不要歧視艾滋病患者
除了以上提到的三種傳播方式,目前還沒有任何證據表明艾滋病病毒可以通過空氣、水、食物、土壤、人與人之間的日常生活接觸傳播。因此,父母要讓孩子對艾滋病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不要歧視艾滋病患者。
此外,父母還要告訴孩子與艾滋病人握手、擁抱、交談、用餐,共用電話、交通工具等是不會傳染上艾滋病的,隻要注意衛生,和他們共同生活、學習都是安全的。在孩子對艾滋病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後,父母可以帶他參加一些抵抗艾滋病的公益活動,進而培養他的愛心。
建議三:告訴孩子要潔身自愛
如今,一些孩子很小接觸到了黃色電影,由於好奇,小小年紀就有了性行為,其惡果十分慘重。因此,父母一定要淨化孩子的生活環境,對孩子進行必要的性教育,讓他潔身自愛。像一些迪廳、網吧、酒吧類似的地方,父母一定要禁止孩子進入。當發現孩子與異性有異常過分的親密接觸時,父母也要提高警惕。
建議四:一定要讓孩子遠離毒品
近些年來,我國艾滋病感染者和吸毒人員呈現遞增趨勢,這二者有一定的必然聯係,因為以靜脈注射方式濫用毒品後可能會感染上艾滋病。因此,父母一定要讓孩子遠離毒品。
金玉良言
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在積極預防、傳播艾滋病知識的同時,也要承擔一份社會責任,多給艾滋病患者一些關愛。父母首先不應該歧視他們,進而影響孩子的言行,從自身做起,努力為他們營造一個友善、健康的生活環境,鼓勵他們積極麵對生活,配合醫生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