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總免不了磕磕碰碰,也許有的就是小摩擦,一點小傷出不了許多血,養幾天就會好;但有的傷口卻會傷及一些重要髒器或血管,從而導致流血不止。這樣的急性大出血是導致傷員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迅速止血就是搶救傷員的首要措施。對於活潑好動的孩子來說,父母就更應該將止血的方法教給他,以備不時之需。
學校利用周末組織學生一起去郊外遊玩,8歲的彭東興奮不已。遊玩路上,他和另外幾名同學一路追著、跑著、笑著、鬧著。忽然,彭東腳下一絆,向前跌了出去。等他再站起來的時候,一手捂著鼻子,鮮血順著手指縫向外流。幾名同學嚇壞了,連忙叫來了老師。
老師讓彭東先在路邊坐下,然後用拇指和食指緊緊壓迫他的兩側鼻翼,並讓他用嘴呼吸。同時,老師又讓同學趕緊衝一條冷毛巾敷在彭東的前額部。10分鍾後,彭東的鼻血終於止住了。大家剛想鬆一口氣,老師卻說:“這附近有一家醫院,一會兒彭東要去醫院檢查一下。”彭東疑惑地問:“老師,我已經不流血了啊?”老師搖搖頭:“雖然血暫時止住了,我們還是要檢查看看,以防萬一。”
後來,經過檢查,彭東的鼻子隻是單純地因為他摔倒而磕破了,其他地方沒有什麼大礙,老師這才放了心。回到學校後,老師又給同學們上了一堂課,她教育大家不要再忘形打鬧,以免給他人造成傷害。同時,她也將直接加壓止血法、止血點止血法等處理流血的簡單方法教給了同學們。
彭東老師的處理方法是快速而有效的,而她後來帶著彭東去醫院檢查,也是為了防止孩子有其他意外。所以,這位老師的高安全防範意識值得父母學習。同時,父母要讓孩子也應多注意安全,尤其是他旅遊在外的時候。
受傷是每個人都有可能會發生的事情。其實,人體自身具有止血凝血的生理功能。所以,在意外受傷出血的時候,血管的斷裂端就會自行收縮,以減少失血。而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因為出血而激活,會加速凝血的過程,從而使血形成凝塊,像栓子一樣堵住血管出血的通路。傷口血流越慢,越易形成血凝塊而止血。但盡管如此,人體某些傷口的出血卻又是人類自身所無法治愈的,這就需要采取相應的措施。
因此,若是出門在外,父母首先要讓孩子保持冷靜,要能根據傷口的不同迅速作出出血部位的判斷,並及時進行止血救助,以此來挽救自己以及他人的生命。
培養建議
建議一:明確告知孩子流血不止的危害
正常成人一次流失500毫升的血液,對身體並沒有太大的影響。比如獻血的時候,人就會一次性失去200毫升到400毫升不等的血量,身體也不會有大礙。可一旦身體失血量超過2000毫升,那麼人身體中剩餘的血將不能保證心、腦、腎等重要髒器的供血,這樣就會造成生命危險。而且,對於一些開放性流血的傷口,如不及時處理,還有可能會感染破傷風,後果將不堪設想。因此,失血的時候必須快速、正確地止血。
電視劇中有醫生搶救病人的鏡頭,10歲的於越指著電視問爸爸:“醫生那樣按著病人的傷口,病人得多疼啊?”爸爸說:“病人雖然疼痛,但醫生那樣做卻是在為病人按壓止血。”於越又問:“不按不行嗎?反正有那麼多血呢!”爸爸搖頭:“若是病人傷到了動脈,那就會血流不止,他的生命就會受到威脅啊!所以,遇到出血的時候,一定要及時準確地止血,才是對病人的生命負責。尤其當你在旅遊或者不在家中的時候,無論是誰受傷,無論傷在哪裏,都應該及時快速地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