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節 多行不義必自斃(2 / 2)

初平三年四月,司徒王允、尚書仆射士孫瑞與董卓的親信呂布共同密謀誅殺董卓。之前,王允先後與司隸校尉黃琬、尚書鄭公業、尚書仆射士孫瑞等人多次商議誅殺董卓的事情。初平三年春天,王允與士孫瑞、楊瓚借登台拜神為名,又一次秘密商量廢除董卓的事宜。士孫瑞說:“自從去年年底以來,太陽不照,淫雨不斷已達六十多天,我們應該讓這種不利國家和老百姓的時期盡快結束。現在,時機大好,我們正可趁天下沸騰之際,主動采取措施,消滅罪魁禍首!”士孫瑞意在提醒王允可借天時地利人和之機除掉董卓。王允同意士孫瑞的意見,可是考慮到董卓平時戒備森嚴,而且他本人武力過人,如果不采取周密措施,恐怕不易得手。於是,王允便物色了董卓的親信呂布做內應。呂布年青勇猛,武力超群。起初董卓對他深為喜愛和信任,收他為義子,並提拔他擔任騎都尉。後來,董卓又遷呂布為中郎將,封他為都亭侯。董卓把呂布當作自己的貼身侍衛。不管董卓走到哪裏,呂布總是形影不離,負責保護董卓的生命安全。一次,呂布不小心得罪了董卓,董卓大怒,隨手抽出刀戟向呂布擲去,幸虧呂布眼疾手快,才得以幸免。當時,呂布並沒直接頂撞董卓,而是立即向他謝罪道歉,董卓便不再追究,以後也根本沒把這件事放在心上。可是,呂布從此心懷私恨,呂布又與董卓的婢女私通,心中十分不安。

王允把誅殺董卓的計劃告訴呂布,並要求他充當內應。起初,呂布不同意,他說:“奈何(我和他)如同父子一樣!”王允開導說:“你姓呂,他姓董,又不是骨肉親情。況且董卓現在是人人得而誅之的國賊,你難道還認他做父親嗎?他向你擲刀戟的時候,把你當兒子看待嗎?”在王允的敦促下,呂布最終答應了。一切準備就緒,正好逢上皇帝大病初愈,朝中文武大臣都集會於未央殿,恭賀天子龍體康複。呂布借此機會,事先安排同郡騎都尉李肅等人帶領十多名親兵,換上衛士的裝束隱蔽在宮殿側門的兩邊。董卓剛到側門,便遭到李肅等人的突襲。董卓大駭,慌忙向呂布呼救。呂布正襟危坐,大聲道:“我們是奉詔討殺亂臣賊子,你死有餘辜!”絕望中的董卓雖然奮力反抗,但已無濟於事,當場被殺,並株連三族。董卓被殺後,滿朝文武和所有士兵都高呼萬歲!長安老百姓高興地在大街小巷載歌載舞,共同慶祝奸賊被誅。據說董卓死後,被暴屍東市,守屍吏把點燃的撚子插入董卓的肚臍眼中,點起天燈。因為董卓肥胖脂厚,“光明達曙,如是積日”。董卓死後,西涼軍餘部由李傕等人率領。

在本書《五行誌》中有這樣一首董卓之死的童謠,歌詞是這樣的:千裏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

歌詞中“千裏草”“十日卜”合起來是董卓的名字,“何青青”“不得生”則深刻地表達了當時廣大老百姓對誤國權臣董卓的極度痛恨,都希望他早日死去。這首民謠是東漢人民對董卓整個人生的基本評價,同時也從側麵反映了董卓對東漢末年政治和社會的消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