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既然是一類絕滅了的爬行動物,也就是說它在世界上的一切活動,都已成了曆史的陳跡,故我們隻能通過它們遺留在地層裏的化石和印痕來了解它們。那麼,人們會問:什麼是化石?簡單地說,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遺體、遺跡經過自然界的作用埋在地下,經過長期的地質作用變成了和石頭一樣的東西,我們把它稱為化石。化石在被人們發掘出來以後,經過研究和複原,能夠說明古代生物生存時的形態和生活習性,進而解釋地質現象。
人們又會進一步問化石是怎樣形成的?在通常情況下,變成化石的大多數是生物遺體的硬體部分,硬體部分變成化石要經過石化作用。許多人覺得很奇怪,怎麼動物的骨頭會變成了石頭呢?這個道理說起來也很簡單,現在我們先舉一個生活中的例子。
鹹雞蛋是人人熟悉的食品。新鮮的雞蛋是不鹹的,可是把雞蛋浸在鹽水裏,醃上幾個星期後,雞蛋就會變鹹了。為什麼呢?因為鹽水中含有鹽分子,鹽分子通過滲透作用而進入雞蛋內,因此鮮雞蛋就逐漸變成了鹹雞蛋。鹽分子進入雞蛋的多少與溫度、壓力、鹽水的濃度有關。假如一個蛋在鹽水供應充足的條件下,把它醃上千百年之久,這個蛋還仍然會是一個鹹雞蛋嗎?不會,這時候它實際上已經變成與化石相似的東西,也可以把它叫做“化石蛋”了。盡管它還保持著原來的樣子,可是裏麵的物質卻不相同了,原來的蛋白、蛋黃已被無機的鹽類所代替和充填,蛋殼裏也充滿了無機鹽類。恐龍化石的形成與上述醃鹹雞蛋的方式相似。假如在7000多萬年以前,一條恐龍的遺體偶然地被埋在地下,沒有被打破,也沒有遭到細菌的作用而分解。地下含有豐富的地下水,水中含有較多的無機鹽類,這些無機鹽類就是我們用壺燒水時在壺底沉澱下來的水堿(它們多是碳酸鈣),這些無機鹽分子逐漸代替和置換了有機質,經過漫長的歲月,這條恐龍就變成了化石。這個作用我們稱為石化作用。實際上石化作用是在一係列化學和物理的作用下完成的,因此是一個複雜的、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由於岩石性質不同,地下水所含的礦物質也不一樣。前麵談到的可以叫作鈣化,一般的骨骼和貝殼等形成的化石都是經過鈣化的。但有些化石是由矽質充填的,叫作矽化(過去叫作矽化),如許多本化石就是經過矽化的。由鐵質沉澱充填的叫作鐵化,不少海生的介殼類化石就是經過鐵化而成的。在澳大利亞有一種寶石叫蛋白石,常常是由海生動物骨骼經矽化而成。
除了生物的遺體能變成化石以外,生物的遺跡也可以形成化石。蠕蟲在泥沙中爬行,一邊掘土前進,一邊吃土壤中可以吃的營養,如果條件適合,這種蠕蟲活動的痕跡也可以形成化石,這就是遺跡化石。遺跡化石中最使人感興趣而且在科學上意義較大的是腳印化石,特別是恐龍的腳印化石。
生物活著時要進行分泌、排泄、生殖等活動,這些物質經過石化後變成的化石就叫作遺物化石。卵生動物的蛋也會保存成遺物化石,如恐龍蛋化石和糞化石。化石是生物繁衍盛衰的直接證據,好像生物進化曆史上的文字檔案。古生物學者就是研讀化石文字檔案的人。
有神論者們堅信地球上的生物都是“上帝”創造出來的,它們彼此之間沒有親緣關係。他們甚至提出,化石是上帝創造萬物時留下的鑄模,即所謂“遺棄物”。我國封建社會的曆史很長,由於科學不發達和統治者故意把傳說中的“龍”神秘化,所以很久以來人們對化石和“龍骨”的解釋似是而非,並把它們蒙上一層唯心主義的色彩。《太平寰宇記》中有這樣一段記載:“玄武山一名三隅山,在玄武縣東二裏,其山六屈三起,出龍骨。傳雲:龍升其山,值天門閉,龍升不達,遂死於地,後沒入地中,民掘其骨入藥用。這段話中有關“龍骨”成因的解釋是,龍要升天,正好天門關閉,於是摔死在地上,骨頭埋入地下,民眾挖它的骨頭作藥用。它把“龍骨”和化石說成是龍死後的骨頭變成的,這顯然是錯誤的。我國的地質古生物工作者在山西保德、府穀,寧夏同心一帶曾經進行過大量的調查采集工作,獲得不少有價值的“龍骨”,經過研究,這些被當做中藥用的“龍骨”,並不是什麼“龍”的骨頭,也不是恐龍或其他古代爬行動物的化石,而是距今6000萬年至10000年以前的犀牛、馬類、鹿類、牛類、象類等哺乳動物的骨骼。中藥中的“龍齒”,也是這些動物的牙齒化石,它們都是經過石化作用而變成化石的,含有微量元素和鈣,具有藥效而被中醫采用。隨著製藥工業的發展,它們將被新的藥品代替,而“龍骨”則成為人們了解自然,研究地球曆史和生物進化史的有價值的科學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