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研究恐龍的古生物學家說,雌恐龍也像其他動物一樣,造窩、產卵、孵化、照料幼仔。得出這一結論的依據就是恐龍窩化石。
1978年,古生物學家在美國蒙塔那州的一處白堊紀晚期的地層中,發現了恐龍窩的遺跡。這在世界上還是第一次。
這個恐龍窩是橢圓形的,直徑約2米,中間深75厘米,這個窩完全建在一個土墩子上。窩的構造並不奇特,它與恐龍的近親鱷魚的窩非常相似,隻是規模要大得多。
這個窩好像是恐龍寶寶的幼兒園,裏麵有11個恐龍寶寶的骨骼化石。窩外不到2米遠的地麵上,還有4個幼小的恐龍化石,它們的大小與窩裏的小恐龍相同。
科學家在離窩不到百米遠的地方,發現有成年鴨嘴龍化石,它和幼龍是同類,可能這就是恐龍寶寶的爸爸和媽媽。
在離窩不遠處,科學家又發現一組小鴨嘴龍化石,但比窩裏的幼龍要大兩倍。小恐龍牙齒已開始磨蝕,表明它們已吃過一段時期的東西。
這些龍寶寶的分布和牙齒磨蝕的情況告訴我們,龍仔能吃食物,而且還能爬到窩外活動。它們的食物是由雌恐龍弄來的鮮嫩的樹葉。
在那個恐龍窩附近,科學家已挖出有200個鴨嘴龍標本,其中年幼的恐龍占80%。它們個兒大小是成年恐龍體長的1/20到1/2。
古生物學家根據這些珍貴的資料推測,小恐龍在未到成年恐龍體長1/2前,都是成群地在一起生活,而且受到自己媽媽的精心照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