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白堊紀恐龍蛋的數量(1 / 1)

從上個世紀中期開始,人們開始對恐龍蛋有了最初的發現,但那時,並不知道那些就是恐龍蛋。後來,在破殼的蛋內,發現了還未出殼的恐龍胚胎,這才知道這些蛋是恐龍蛋。

以後,世界各大洲都相繼出土了一些恐龍蛋化石,最多的一次是1993年,在我國河南省西峽等縣發現了大量的恐龍蛋化石,僅西峽一縣就出土了5000多枚。

這麼多的蛋化石被發現了,科學家經過研究後發現,這大部分化石是屬於白堊紀末期的。

為什麼白堊紀末期的恐龍蛋化石這麼多,而其他時代的恐龍蛋化石卻那麼少呢?

是那個時代的恐龍特別愛下蛋,最容易成為化石嗎?不是。

其實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恐龍滅絕前的情形。白堊紀末的恐龍蛋化石,之所以多,說明當時恐龍孵化率很低,大量蛋不能孵出小恐龍,結果長期埋在沙中變成了化石。相反,其他時代的恐龍蛋大多已孵出了小恐龍,因而形成化石的機會很少。

至於白堊紀末期恐龍蛋不能孵化出來的原因,目前大體上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白堊紀末氣候變得幹燥、寒冷,雌恐龍內分泌失調,導致生下了沒有孵化能力的薄殼蛋。

第二種說法是恐龍的性別是由孵化時的溫度決定的。白堊紀末時氣候開始變得寒冷,致使孵出的恐龍雌多雄少,造成性別比例嚴重失調。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多數雌恐龍下的蛋是沒有受過精的蛋。因此,就不能孵化出小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