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世紀70年代,德國有幾位科學家在法國南部的普羅旺斯找到了數量極多的恐龍蛋殼化石。在研究中一個令人不解的怪現象,引起了他們的注意。
這些蛋是恐龍在絕滅之前一小段時間留下的,在電子顯微鏡下,蛋殼特別薄的大約占90%。在這一連續沉積的地層中,早期的蛋殼正常的厚度大約是2.8毫米;而時代最晚與恐龍絕滅的時期相當的地層裏,蛋殼厚通常隻有1毫米左右。這樣薄的蛋殼化石,在法國和比利時交界的比利牛斯科爾比埃的相應地層中也有發現。
這麼薄的蛋殼顯然很容易破碎,胚胎也易脫水而死亡,以至於無法孵化出小恐龍。科學家還發現,許多胚胎在孵化前就已經死了,這是因為蛋殼太薄,沒有能力為正在發育的恐龍胚胎骨,提供必不可少的鈣質。
那麼,是什麼原因使這些恐龍蛋殼變薄了呢?
科學家認為,這種情況可能是由於雌恐龍的內分泌紊亂造成的。恐龍的含鈣質的蛋殼與鳥類的蛋殼相似,當鳥類內分泌失調時,就會產下異常的蛋。
許多因素都有可能損害鳥類對鈣質的新陳代謝能力,從而產下有缺陷的蛋,甚至終止繁殖活動。這些因素是:缺少食物、受到驚嚇、惡劣的氣候引起的不適、食物中缺乏鈣質、體內“生物鍾”受到幹擾等等。
那麼使恐龍內分泌失調的原因是什麼呢?
一種說法是,白堊紀末地球氣候發生異常,氣候溫度變得太高或太低,恐龍很難適應氣候的變化,致使恐龍們的內分泌出現紊亂,產下了不合格的蛋。
另一種說法是,白堊紀末出現了含有毒素的有花植物,吃了這些植物,雌恐龍身感不適,新陳代謝被擾亂,還有,那時齧齒型動物開始出現,它們專吃恐龍蛋,雌恐龍受到驚嚇,新陳代謝受到幹擾。因而大大影響了蛋的質量。
在古氣候史上,白堊紀末地球的氣候的確曾發生過劇烈的變化,往昔恐龍喜歡的溫暖潮濕的熱帶、亞熱帶氣候漸漸為幹旱寒冷的溫帶氣候所代替。從恐龍的薄薄的蛋殼化石裏也可以得出這一巨大的改變。氣候的突然變化使恐龍難以適應。可見,在“恐龍時代”最後歲月中,恐龍的日子很不好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