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圖書館是供人們查閱資料,獲取信息的場所,是使公眾的信息實現大家共享的地方。因此,圖書館的藏書量越大、設備越先進、服務越全麵、越周到,它發揮的作用就越大,對人類社會發展所做的貢獻也越大。國際上的美國國會圖書館、大不列顛圖書館以及我國的中國國家圖書館等等都是眾所周知的曾為世界科學文化做出過巨大貢獻的圖書館。但是,這些曆史悠久的圖書館當前卻出現了不少問題,如藏書量太多造成許多珍貴資料不能上架,隻能堆在地上。不少資料因為不能得到及時整理和報道而湮沒在浩如煙海的文獻中。另外,還因找資料時,手續繁雜造成難以找到或找錯等問題。
產生這些原因都是由於過去資料以書籍、雜誌、報紙和錄音、錄像的形式保存。體積大,需要的空間也很大,從中查找特定的信息資料自然非常非常地困難。
但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這些都已經一去不返了,現在的圖書館已經有了許多變化。新型信息文獻載體已悄然進入圖書館,從早期的錄音帶、錄像帶、縮微膠片到當前流行的電子圖書、電子期刊,全文數據庫、激光唱盤、激光視盤、教學軟件、電子遊戲軟件等等,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已不限於印刷類型的圖書文獻。以前讀書借書前要翻閱目錄櫃裏成千上萬張卡片,現在,計算機讀目錄數據庫取代了體積龐大的目錄櫃。讀者不但能夠從多種途徑檢索館藏圖書,而且還能夠檢索到其他圖書館的館藏圖書。
國際互聯網的建立和完善,讓“數字圖書館”的成功離現實也不遠了。這樣使全球範圍內人類共享資源的這一夢想成為現實。“數字圖書館”是美國國會圖書館於1994年10月首先提出來的。“數字圖書館”就是將所有圖像、聲音、文字等資料經過計算機處理轉變成數字化的形式進行展示,並通過網絡技術進行存儲和傳播。
未來的圖書館將不存在印刷文獻,圖書館現有的館藏資料也可以轉化為數字形式,例如可以通過掃描技術將文字資料轉換為計算機文本,對那些需要保持原貌的文獻,可用數字化圖像技術轉換和存儲,未來圖書館文獻的主體將是光盤文獻、網絡文獻,與印刷文獻相比,它們隻占據很小的空間,甚至不占據空間。
如果數字化圖書館得到實現,數十本甚至上百本圖書可以存放在一張光盤上,圖書館所需的書庫麵積將非常小,書架、書櫃、目錄櫃將被計算機所取代。現在各圖書館將某些珍貴的美術圖書、藝術圖書小心保存起來,讀者很難接觸到它們,一些孤本一旦丟失或人為損壞,這樣損失是難以彌補的。而經過數字化處理後,那些逼真的藝術作品電子複製品可以在計算機上反複調閱,原件不會被損壞,也不必擔心被盜的問題。現在圖書館的某些圖書如果被讀者借走,則其他讀者在一段時間內就不能利用它。經過數字化處理後,一種圖書可以同時被幾位讀者同時調閱。數字化的圖書大多數是以多媒體技術製成的,圖、文、聲並茂,有的還具有交互功能,讀者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可以與多媒體圖書進行對話,甚至可以參與到圖書的創作中去,那時的圖書館將更像博物館。
現在讀者的活動範圍往往局限在一個或少數幾個圖書館中,未來則可以利用全球圖書館的上網信息和文獻。讀者可以訪問網上所有開放的圖書館,他們將就所學習的某個專題收集到盡可能多的資料。例如在學習外國曆史的課程中,有關“法國大革命”這個專題,我們目前一般是從課本上學習,最多到本校的圖書館裏借閱幾本參考書和一些相關的論文。以後就可以從網上調出用各種文字撰寫的研究“法國大革命史”的資料,甚至是剛剛發表的論文。假如你把檢索到的文字資料不加選擇地打開閱讀,很可能花費一生的時間都閱讀不完。因此你可以根據當前所選擇的大主題選取一些更小的專題。除文字資料外,你還可以看到大革命中風雲人物們的親筆書信,可以欣賞到反映大革命的油畫作品,如大衛的《馬拉之死》、拿破侖的肖像;如果有時間,甚至可以調看有關法國大革命及相關內容的影視作品,如《三個火槍手》、《悲慘世界》、《滑鐵盧戰役》等等。這樣,一個小學生可以利用的資料,比現在一個最博學的法國大革命史學專家所掌握的資料不知要多多少倍。
未來的網絡圖書館將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更多的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