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永德縣委副書記、縣長楊世吉
邊地永德,擁有著悠久的曆史文化、秀麗的自然風光、獨特的人文景觀和濃鬱的民族風情。經國史方誌確認,永德是中國西南古老郡縣之一。秦漢時,屬哀牢國地,名石賧。東漢永平十二年(69年),內附中原王朝,隸屬永昌郡。唐代南詔國,在縣境築拓南城,上隸永昌節度;宋代大理國,改拓南為棣賧鎮康城,仍歸隸永昌節度。元代改設鎮康路,以軍民總管府行政,上隸大理金齒宣撫司。明代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置鎮康府,上隸雲南布政司;兩年後(1384年),改名鎮康禦夷州,旋即被裁撤,劃歸灣甸屬地25年;永樂七年(1409年),重置鎮康禦夷州,上隸雲南布政司;正統年間(1441年—1448年),因土官刀悶光隨王驥征麓川,功授世襲鎮康土州,相傳20代,延續近五百年,史跨明清兩朝,始終上隸永昌府。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廢除土司世襲製,由省府改派流官執政,習稱“改土歸流”,仍上隸永昌府;宣統二年(1909年)改名永康州。民國2年(1913年),改名鎮康縣。1950年4月5日,縣境解放,開創人民政權,縣名襲稱鎮康縣,上隸保山專區;1953年春,奉令劃歸緬寧即今臨滄地區;1964年元月,縣境西部沿邊地區劃出,另建新縣,為維係邊界地名相對穩定,故新縣沿襲故名,即今鎮康縣。故郡因此改稱永德,治所則仍沿襲德黨而至今。
永德山川秀麗,氣候宜人,資源豐富,是一塊極具開發潛力的寶地。縣境氣候屬南亞熱帶河穀季風氣候,具有氣候溫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如春、幹濕季分明的立體氣候特征。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196.1小時,太陽輻射總量為133.58千卡/平方厘米。以海拔1500米左右地帶為代表,多年平均氣溫17.4℃,極端最高氣溫32.1℃,極端最低氣溫2.1℃,常年降水量1283毫米;境內有熱區資源麵積計130.39萬畝,產有糧食、蔗糖、橡膠、熱帶水果、茶葉、畜牧、紫膠、南藥柯子、藥材等,是理想的產業發展之地;境內水利資源豐富,有流程5公裏以上河流84條,總長800餘公裏,每平方公裏有河流0.25公裏,水資源總量18.5億立方米,水能蘊藏量58萬千瓦,待開發者占99%。地下礦藏有煤、錫、銻、鉛、鋅、銅、鐵、金、銀、汞、硫磺、石膏、大理石等,已探明小石城、戶乃兩地褐煤儲量2000萬噸。地上物種眾多,已知高等植物3000餘種,有三葉橡膠、冷杉、蒲葵、雪蓮、紅豆杉等,尤以野生南藥訶子獨占鼇頭,其資源、產量位居全國第一。境內有方圓23萬畝的國家級大雪山自然保護區,被世人稱之為南亞熱帶天然動植物園,其現存野生動物有孟加拉虎、金錢豹、長臂猿、金絲猴、蘇門鈴、鱷蜥、綠孔雀等千餘種,其中列入國家保護動物有30餘種;縣地岩溶山地過半,伏流暗河、懸崖洞窟、溫泉熱水、古樹名竹布於各地,堪稱景觀遍布、資源薈萃。我們熱誠歡迎海內外廣大商家,投資永德,開發永德,為建設富裕民主、文明開放、和諧永德共同譜寫新的篇章,共同鑄造新的輝煌。
永德,處處是風景。在眾多讓人流連忘返的景觀中,昔日有“土佛”和“土林”之稱,今日則更名為“仙根”的景觀,可以說是永德的奇觀,其優美度、奇特度、豐富度和有機組合度,遠遠超過了人的思維空間,是永德一座科研價值極高的土林家族博物館,更是一座星火璀璨的藝術殿堂。原文化部常務副部長、全國政協常委、中華文化促進會會長、全國文學藝術基金會會長高占祥先生觀光後,更是留下了“華夏一絕,人類共享”的題詞。
為了加大仙根景區的開發,帶動地方旅遊經濟的發展,縣上責成縣文聯負責完成《永德仙根文化叢書》的編寫工作,其目的是為了“讓仙根走向外界,讓外界了解仙根”,更好地促進地方旅遊業的發展。接到任務後,永德縣文聯副主席、《永德文藝》主編李有旺,就以高度負責的精神,深入基層進行采訪。采訪結束後,又起早貪黑地進行創作。經過四個月左右的辛勤努力,李有旺和捧出了《古郡奇觀——永德仙根漫筆》的文化大散文和《仙根的傳說》的民間故事集。短時間內拿出這樣兩本高質量的作品,這無疑是對本土作家創作水平的一次檢閱。大道無術,大巧若拙。兩本書語言樸實,構思巧妙,可讀性強,不僅為地方鄉土文學的發展起到了引領和推動作用,也為地方旅遊文化資源的開發進行了很好的宣傳和代言。
我相信,永德仙根將會隨著這兩本書的出版發行,不斷擴大影響,將會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我希望,本土的作家、文藝家們,要一如既往地用飽含激情的筆,謳歌故土,多寫作品,寫好作品,一定會取得豐碩的成績。
是以為序。
二〇〇七年五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