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獲得指導。青年人要想成為一個合格的社會成員,必須具備相應的知識、規範,這是無法脫離他人而獲得的。與人合群就可以使我們從長輩那裏受到教育,得到指導。
(6)助人的機會。與人合群為我們熱愛他人、幫助他人所需要、所重視、所歡迎。青少年的合群傾向實質就是人們常說的歸屬的需要,著名的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需要層次理論認為人生活在世界上不僅有生存、安全的低層次需要,更有歸屬、愛、求知等高層次需要。顯而易見,歸屬是正常的、不可或缺的需求,然而也正是它有時會將青少年引入毒品的世界。
4、逃避心態
我們常常看到,負性生活事件,就是生活中的不愉快事件最容易使青少年為逃避現實生活矛盾,求得心理解脫而投向毒魔的懷抱。負性事件包括情場失意、感情不和、家庭不合、經營失敗、事業受挫、自尊心挫傷、工作無著、寄人籬下等等。總之,因生活不如意造成情緒低落、意誌消沉、感情無處寄托而沉迷於吸毒,以求自我麻醉,忘卻塵世的煩惱與憂愁者,都屬此種情況,他們以青少年為主。社會學將上述現象歸之於社會角色緊張度,認為社會角色的緊張度是導致青少年吸毒行為的重要心理基礎,它主要包括社會角色期望的不均衡性、實現社會角色的目的與手段之間的矛盾程度、社會角色實踐中的受挫等內容。如今社會正處於轉型期,失落、受挫、壓抑感、無助、無力、無效的消極心理氣氛彌漫在一部分青少年中,社會角色的緊張顯得尤為突出。青年人為人生而苦惱。有調查表明,15~19歲的青少年中幾乎有90%的人都有種種煩惱:有相當大一部分人因升學和就業問題而煩惱,有為朋友、夥伴而煩惱,有為自己的性格、長相而煩惱,甚至有的還因為異性問題、金錢問題煩惱。青少年的感情較脆弱,遇到突發性的壓力與衝突,受到外界傷害,精神極易被摧垮。精神痛苦,無計排解,便借毒消愁,將死亡的枷鎖,毫不留情地套在自己的脖頸上。據統計,借毒消愁以求心理解脫的人,占吸毒者20%左右。吸毒行為遭到社會的嚴厲控製與懲戒,客觀上造成對青少年的雙重心理影響。
一般來說,卷入吸毒團夥越深的青少年,完成上述轉變就越快,他們完全拋棄了現實社會的基本準則和道德規範,其病態人格暴虐無道。因此有許多染上毒癮的青少年學生其生理、心理都會發生巨大的變化,人變得越來越懶,越來越孤僻,以前的所有愛好和興趣都會喪失,更不思學習,成天隻想有毒品來緩解毒癮。他們會主動回避老師,把自己與班上表現好的同學隔離開來,隻和老師不喜歡的差生交往。也正因為如此,學校和家長往往不易發現他們在吸毒,難以及時加以阻止和教育。這是吸毒青年所遭受的最嚴重的心理創傷。處在社會化過程中,社會地位尚不穩固的青少年因此而更喪失進取心以及對自己未來發展前景的信心。
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青少年才是吸毒的最嚴重的受害者。了解了青少年吸毒行為心理、社會的深層根源,才能施以正確的預防措施。
(一)一方麵,應該加強社會文化環境的淨化,盡可能地減少由於不良社會風氣所造成的負麵影響,倡導健康向上生活方式與生活情趣;另一方麵,幫助教育青少年提高心理素質,尤其是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質,增強抵禦外界誘惑的免疫力,並學會通過正當途徑釋放心理能量。
(二)加強青少年思想素質教育,消除犯罪心理需要。學校應提倡素質教育,在一手抓文化知識學習的同時,另一手抓學生的法製教育和紀律教育,做到“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建立家長學校,提高父母教育子女的水平,配合學校搞好學生思想素質教育,消除違法犯罪心理的需要。
(三)加強生理、心理預防是預防青少年犯罪的有效方法。建立生理、心理谘詢機構,對有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礙的青少年進行谘詢和幫助,最大限度地減少青少年的心理障礙,從而預防和減少犯罪行為。對有不良行為的青少年盡量多做耐心、細致的說服、誘導工作,給他們改正錯誤的機會,使他們內心中偏離道德、法律的部分與社會正常的道德、法律規範趨於一致。以抑製其不合理的需要和犯罪的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