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歐美詩學與中國現代詩學(1)(2 / 3)

第二,王國維接受了源於康德並為席勒和斯賓塞等人所發展了的文學是剩餘精力遊戲的觀點。他說:“文學者,遊戲的事業也。”文學家要“對其自己之情感及所觀察之事物而摹寫之、詠歎之,以發泄其所儲蓄之勢力”。康德認為,隻有當人以無利害的態度去觀照對象時,才能得到審美的愉快,因而才感到自己是自由的。而席勒所說的遊戲,正是指想像力的自由活動,即認為審美活動是一種不帶任何功利目的的想像力的自由活動。他說:“隻有當人充分是人的時候,他才遊戲;隻有當人遊戲的時候,他也才完全是人。”王國維認為文學是遊戲的事業,正是肯定文學創作是一種無利害關係的想像力的自由活動。所以,他認為豐富的想像力和純摯的感情一樣,也是詩歌的“原質”。

第三,王國維接受了康德“美在形式”的觀點。他說:

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就美之自身言之,則一切優美皆存於形式之對稱、變化及調和;至宏壯之對象,汗德雖謂之無形式,然以此種無形式之形式,能喚起宏壯之情,故謂之形式之一種,無不可也。……故除吾人之感情外,凡屬美之對象者,皆形式而非材質也。

康德認為,審美判斷除了以一個對象的合目的性的形式作為根據之外,別無他物。王國維則認為,一切藝術美都是形式美,建築、雕塑和音樂之美全在於形式。繪畫、詩歌之美雖然兼存於“材質”,但由於這種“材質”在審美鑒賞中最適於喚起審美感情,所以也應該視為一種形式。

“美在形式”說直接影響到王國維的文學發展觀。從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的判斷出發,王國維認為文學是進化的:“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朝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後世莫能繼焉者也。”那麼,曆代文學是怎樣進化的呢?他在《人間詞話》裏說:“蓋文體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習套。豪傑之士,亦難於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體,以自解脫。一切文體所以始盛終衰者皆由於此。”可見他是從文體形式的興替演變來考察文學進化曆程的,並且認為今勝於古。這的確與詩必盛唐、文必秦漢,崇古法先的傳統文學觀念大相徑庭。

(二)無用之用:反對工具論

王國維以西方美學理論為基礎,在現代詩學領域首次較為深入地闡述了文學的非功利問題,提出了“純文學”、“真文學”、“真正的文學”、“文學自己的價值”、“為文學而生活”、“專門的文學家”等說法。尤為重要的是,為了維護文藝的獨立價值,王國維還旗幟鮮明地標舉反工具論的主張。他明確反對以文學為政治的工具,主張文學與道德政治分離開來以堅守自己的神聖位置。對於王國維而言,文藝的職能既是在感情上滿足人的精神需要,其宗旨既是表現真理,那就應當有自己的獨立價值,而不應當成為物質利益或道德政治的附庸,更不應成為它們的工具。他曾明確指出:

故欲學術之發達,必視學術為目的,而不視為手段而後可。汗德倫理學之格言曰:“當視人人為一目的,不可視為手段。”豈特人之對人當如是而已乎?對學術亦何獨不然!然則彼等言政治則言政治已耳,而必欲瀆哲學、文學之神聖,此則大不可解者也。

在王國維看來,文學就是文學,政治就是政治,各有其道,各司其職,而不應互相替代,更不能把文學當作實現某種政治目的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