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對於它的起源也一直是人們所感興趣的問題,在文化史上一直以來都非常富有爭論性。
早在戰國時代,我國學者就開始注意漢字起源的問題,其中對後世影響最廣的一種說法就是倉頡造字說,但倉頡是什麼時代的人,卻也眾說紛紜。司馬遷、班固、韋誕、宋忠、傅率都說他是黃帝的史官;崔瑗、曹植、蔡邕、索靖說他是古代的帝王;徐整說他是在神農、黃帝之間;譙周認為他在黃帝之後,等等。倉頡造字的方式,有人說是統一了文字的書寫方式,流傳後世,有人說是發明了象形之文。此外,有人把結繩記事作為漢字的起源,有人把八卦視為漢字的起源,也都是沒有什麼確切的科學根據。
目前,一種較為普遍的說法是,漢文字是由人民集體創造的,經“巫”和“史”整理而成。有的史學家認為,到了殷商中國才有了文字:青銅器銘文和甲骨文。但也有史學家提出,殷商時代的甲骨文已相當成熟,中國文字的起始應從此往前推,前推多少,眾說不一,有的主張至少上推1000年,有的甚至主張推到夏以前,也有主張推到夏末的。在考古學家的考古發現中,對漢字起源認定的依據也不一樣。有人在仰韶期的文化遺址中,曾發現很多長方形的古板,有刻畫過的,懷疑是原始的文字;也有人從早於夏朝的陶器上所刻畫的圖案,來分析文字的初始形態。郭沫若曾在《奴隸製時代》中《古代文字之辯證的發展》一文中提出過以半坡彩陶上刻畫的條文為中國文字的起源,半坡遺址距今有6000年左右,但對半坡彩陶上刻畫的符號的含義,卻還沒有闡明。
中國文字的起源,到底是什麼時候,具有說服力的證明還不多,隻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