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仙字”之謎(1 / 1)

福建省南部山清水秀的華安縣境內,九龍江的支流汰溪日夜奔騰。在溪口入江處附近高達30餘米的懸崖峭壁上,約有20個字形奇異的石刻文字,它們散布在5個地方,依稀可辨。這是我國南方少見的古代象形石刻文字。千百年來,多少文人學士無從破讀,視其為“仙字”。“仙字”的所在地也因此被稱為“石銘碑”、“仙字潭”。現有資料顯示,至遲在唐代,華安“仙字潭”的“仙字”就已為世人所見。唐、宋以後,許多文人騷客接踵而來,但麵對“仙字”,他們依然無從認識,隻能留下一些諸如“有文縱橫如篆書”、“蟲文寫篆不可識”之類的感歎吟唱。

1915年,嶺南大學教授黃仲琴先生隻身來到華安“仙字潭”考察,從此打開了科學考察“仙字”之謎的大門。1957年,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派員為“仙字潭”的“仙字”逐一做了拓片照相記錄,並發表了調查報告,為後人的研究提供了完整可靠的材料。他們經過考察得知,這些所謂的“仙字”,其實都是鑿刻在“仙字潭”摩崖石壁上的象形文字。字體大的長70餘厘米、寬20餘厘米,小的長10餘厘米、寬僅幾厘米。它們都保留著原始古樸的象形表意形態,個別的雖與甲骨金文或蝌蚪文有所類似,但又不盡相同。其形狀有的像揮動雙手的鬥士,有的像鼓腹挺立的女性,有的像引頸待誅的俘虜……

流行千餘年的“仙字”之說雖然就此被打破,但確定這些符號性質的問題卻接踵而來。有的學者認為它應屬於原始象形表意文字,有的認為應屬於圖像文字,有的則認為是春秋時期的“吳籀”。關於“仙字”的鑿刻時代,一種意見認為在春秋時期,另一種意見則認為可能早到商代,因為隻要有金屬器具,“仙字”的鑿刻就不成問題。至於“仙字”的作者,有的認為是春秋時期的吳人,有的則認為是福建南部地區的古代土著居民即越人。

這些‘仙字”到底記敘了些什麼?這是千百年來人們十分感興趣的問題。黃仲琴教授在考察後認為,“實非符篆之類”,“至其有似古金文者,亦不得強為附會”,但他沒有解釋“仙字”到底說了些什麼。1959年,福建師範大學劉惠蒸副教授首次對“仙字潭”石刻做了全麵考證,認為它是記載春秋時期吳部落戰勝夷、越、番三個敵對部落後的紀功石刻。

“仙字”的曆史真相還未大白,對這一曆史真相的認識,還有賴於對同一曆史時期當地社會和民族文化史的進一步整體把握,而這方麵還有許多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