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市是漢水上遊的第一個地級行政政府。有一年某雜誌搞評選,漢中盆地是僅次於成都盆地的天府之國。
漢中又被稱為“天漢”,古人認為地上漢水與天上銀河是對應的。漢朝的丞相蕭何曾說漢中“語曰天漢,其稱甚美”。
漢中是地球上同緯度生態最好的地方。這片被巍峨秦嶺和蒼莽巴山環繞的盆地,被長江兩大支流漢江與嘉陵江滋養的秀土,雖然位於中國西部,但卻擁有與江南同樣的秀色,是一處得南北之利、兼南北之美的風水寶地。(詳見2008年5月8日陝西省人民政府網)
曆史上的漢王朝是從漢中發祥的。據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載:“漢元年(前206)正月,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今徐州)。負約,更立沛公(劉邦)為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今漢中市漢台區)。”當時,項羽貶封劉邦於此的目的,是想把劉邦困死在漢中。
劉邦自然不服,便想舉兵反抗項羽,丞相蕭何認為時機未到,一再勸阻,劉邦忍氣吞聲地率領將士到小地方南鄭就任。路途中,張良出計獻策,讓劉邦燒毀棧道,以鬆懈項羽的疑心。
劉邦到了漢中,聽從蕭何的舉薦,在南門外設壇,拜韓信為大將。然後屯糧演兵,集聚精力,後又用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策,率兵北入大散關,占領關中,逐鹿中原,五年滅楚,統一全國,建立朝號,仍用“漢”字,故名“漢朝”。
漢朝興盛強大,影響廣泛,《不列顛百科全書》這樣記載:“漢族的形成,始於漢代。”
我知道漢族、漢語、漢字的稱謂,都與漢中有曆史淵源,我也去過漢王劉邦的拜將壇、軍師諸葛亮的武侯祠,還有張良廟等地方,但我覺得沒找到漢中作為一個古地突出的象征性標誌。
前年春天到漢中,漢中市文聯主席王蓬與我是文友,又是攝影發燒友,他知道我的興趣和愛好。那天早上一見麵,王蓬就說:我帶你去一個地方看看。於是我們乘車出州府,南行過漢江,又過了南鄭縣城,但見一座高高的尖山聳立在公路南邊,英姿峭拔,十分顯眼。王蓬說:這是漢山,咱們上那兒去拍照。
一聽“漢山”兩個字,我的大腦突然開竅了:漢中城外的漢山,它就是我要尋找的地理標誌啊。
小車沿著盤旋的簡易公路往山上衝。路很窄,僅容一車通過,全是土道,稍一落雨就無法行車。我們的司機比較有經驗,轟著油門不放鬆,掛著低擋往陡坡上爬。轉到半山腰一塊平地,王蓬說:停下,到了。
我鑽出車門,站在山坡上一看,這個位置太好了,視野開闊,遠處山巒疊映,黛霧縹緲,川道裏油菜花燦爛盛開,金黃浮動。農家的房子坐落在山林裏,花海中,靈秀而生動。眼前是一幅絕妙的天府風景畫啊!
我在山腰上的油菜地裏左右奔走,尋找最佳的拍攝位置。最後,鞋上沾滿泥土了,身上染滿花粉了,照相機也按得發燒了,才住手。
山頂上有一個小村子,有一座電視台架設的發射塔,我們沒有上去,原路返回。
後來,我查了一下資料,得知漢山海拔1473米,頂上排列著大頂寨、玉皇頂、小陽坡、大陽坡四峰。山腰間有多種小地貌,素有“漢山24坪”之稱。漢山是古代漢中人民的“神山”。先秦時期,古褒人就常麵對漢山,梵香祭祀。漢山遠古時叫旱山,《詩經·大雅》第五篇中的《旱麓》就是描述褒人祭奠漢山的情景。當時,周文王與褒國君祭天求祖賜福,場麵盛大:“瞻彼旱麓,榛楛濟濟。”“莫莫葛蹓,施於條枚。”“瑟彼柞棫,民所燎矣”……詩人瞻望那漢山腳下鬱鬱蔥蔥的榛樹楛樹,被漫山遍野的葛藤纏繞著,老百姓從茂密的樹林中砍伐下柞樹、棫樹,焚燒著祭神。青煙繚繞,烈火熊熊。而周天子的祭祀場麵則是:“瑟彼玉瓚,黃流在中。”“清酒既載,騂牡既備。”“以享以祀,以介景福。”……拿出細膩的玉帛,在黃金勺裏斟滿甜酒,並殺了紅色公牛。好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好一幅與民與侯隆重祭天賜福的動人畫麵。唱一曲“樂從苦中來,曲自靜中和”的漢山樵歌,聲音在山野溝梁間回蕩;奏一首“鳶飛戾天,魚躍於淵”的《旱麓》正樂,響徹在華夏的天堂。到漢朝時,高祖劉邦也每年帶著隊伍,華蓋獵獵,旌旗招展,浩浩蕩蕩地登漢山祭天。
假如說漢江是漢民族的母親河,那麼,這漢山當是漢民族的父親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