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固縣水利局,有人告訴我,漢中盆地上最成功的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其實是五門堰。它可以與成都平原上的都江堰相提並論,現在已辟為陝南唯一的水利博物館。
乘車出城固縣城,北行15公裏,在一個叫許家廟街的東南處,就是五門堰。堰上西側有一座古廟叫“龍王寺”,兩進四院,其中的觀音殿、禹稷殿、太白樓等三十多間古建廳堂房屋保存完好,長廊中矗立著幾十通石碑,記載著千百年來五門堰發展的風雨滄桑曆程。院內掛著“城固縣水利博物館”及“五門堰文物管理所”兩塊牌子,但空蕩蕩的廟宇裏,隻有一個守門人住在前庭。
廟前的院子很大,院前長著一棵粗壯的鬱鬱蔥蔥的老樹,樹身上釘著一塊銘牌,細看,是“城固縣古樹名木保護標誌牌”,編號為:1001,樹種:皂莢樹,樹齡:1300年,保護單位:五門堰文管所。
守門人告訴我,過去,每年的農曆六月二十四日,群眾自發地來辦一次水利廟會,這大院裏擠滿遊人,又是祭祀,又是唱戲,以紀念農耕的始祖後稷和水利的始祖大禹。不過平時人很少,隻有水利考察者和古跡愛好者偶爾來一下。
五門堰緊挨著龍王寺,我下到河床低處一看,但見一條數百米長的堅硬石壩,橫臥在湑水河上,宛若長龍,氣勢不凡。壩內被阻聚的河水,轉向五門堰口。堰口在高大的石橋根部,五個石門一字排開,河水分流而去。外邊便是兩條大渠,波濤滾滾東西湧浪,奔向遠方。再細看石壩,它的高程和蓄水深度與五個堰門及兩條大渠平行,若河水小就全被攔入堰門,倘若漲洪那多餘的水自會翻越壩頂流向下遊。這樣的設計,旱澇無妨,堪稱精妙。
眼下,堰內蓄水剛滿,有些許餘流越壩而出,形成一排薄薄的白亮細瀑閃爍在河中,優美壯觀。
五門堰創於西漢居攝二年(公元7年),至今已有2000年曆史。唐武則天時“五洞之下,筒車九輪,仿自周世”,提水灌溉已見規模,旱地變成水田逐步增加,以後各個朝代都在整修加固。1931年,陝西省政府主席楊虎城將軍視察五門堰,給予重視,第二年撥款8萬元支持改建。1934年,近代水利專家、陝西省水利廳廳長李儀祉率團考察五門堰,在陝南首設水利管理局。
廟宇堂堂,長壩列列,河水湯湯,陽光蕩蕩,五門堰內的大片濕地上,一群白鷺飛舞在綠樹長草之上。望著這風景,我想,五門堰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人與自然的有機親近,是漢江水利建設史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