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治水英雄,當數大禹,全國各地都盛傳著他的故事。但是,在遠古時代,一個人能幹多少事,能修幾個水利工程?恐怕屈指可數。可見,大禹是人們對治水的一種精神上的崇拜和向往。
漢江上遊最早的水利工程,是西漢時期的山河堰。《史記》上說:“蕭何轉運關中,給食不乏。”當時,楚漢相爭,戰事連連,漢朝的丞相蕭何為了保證前方的軍糧供給,為了使漢中盆地的莊稼大豐收,便修建了山河堰。最後,在堅強後援的支持下,漢軍終於打敗了項羽。宋代王象之在《輿地紀勝》中記載:“褒水,又名山河水,引山河水灌田所修之堰,故名山河堰。”後人為了紀念蕭何,又把它稱作“蕭何堰”。
山河堰修起之後,是真正的惠民工程,它使漢中平原的老百姓豐衣足食,並且福延千古。南宋抗金時,由於漢中水利灌溉發達,糧食儲備充分,支撐了重要的秦嶺防線。1940年,國民政府在山河堰的所在地修建了褒惠渠。1969年,新中國在此地修建了石門水庫,它的總庫容1億立方米,有效灌溉麵積近50萬畝。
我多次到過石門水庫,每次的原因不同,概因石門水庫裏的內涵太豐富了。但每次站在山上,看著狹窄的河穀口,看著兩道自然伸展出來的狀若門框的石脊,都感到山水造物的神奇。
石門水庫建在褒河上,這條秦嶺山中的小河太神奇了,它是曆史的見證者,是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支持者,是山水文化精神的傳承者。
褒河出口處的河東店,是古褒國所在地。西周宣王時,有一對年邁的老夫婦,收養了一個被遺棄的女嬰,她長大後,成為絕代美女褒姒。西周末年,褒國君將褒姒作為女奴,沿褒水北上進京,獻給了周幽王。褒姒心情鬱悶,鬱鬱寡歡,於是就發生了“烽火戲諸侯”的故事。本來西周的亡國,是周幽王荒淫的責任,可後人卻推在了褒姒的身上,她便成了有名的“禍水”。女人是禍水便由此而來,實在是男權社會的霸道。但在褒姒故裏,鄉親們很敬愛這位美神,為她修建了梓潼宮,供奉著她的塑像。傳說褒姒飲用過的井水中,遊動著許多美麗的桃花魚。女人用此水洗麵,肌膚可以更嬌嫩鮮豔。
褒河上的古棧道,是秦代修建的,它的南口在石門這邊,北口在關中眉縣的斜穀關,全長近500裏。關於棧道,《辭海》中的解釋是:“我國古代在峭崖陡壁上鑿孔、架木、鋪板而成的一種道路。”秦始皇是個偉大的領袖,為了國家的繁榮和強大,他向北修了“秦直道”,征服匈奴鞏固邊疆;向南修了“褒斜道”,溝通陝南和四川。與平坦踏實的“秦直道”相比,鑿岩撐木、懸空架板的“褒斜道”修建起來就艱巨多了,它創造了古代交通史上的奇跡。漢時劉邦“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諸葛亮在漢中屯兵8年,6伐曹魏,木牛流馬出關中;還有“蕭何月下追韓信”“火燒棧道”等著名事件,都發生在這褒水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