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曾經褒斜道到漢中,與張魯交戰。勝利後,他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早晨帶部下去石門登高賞景,遠眺三百裏漢中平川。看到石門處的河水激流飛濺,巨浪滔天,興之所至,便在褒河淺灘一塊大石頭上,寫下“袞雪”二字。此字筆力遒勁,氣勢渾滿,意味橫生。部將們連聲稱好,隻有一個文官在旁邊說:“丞相的字、意都絕妙,隻是那個‘袞’,好像左邊少……”曹操哈哈大笑,說:“你的意思,是左邊少寫了三點水?”他手指褒河巨浪,反問道,“你看河中之水如此多,還代替不了三點水嗎?”大家頓時明白這是曹丞相有意為之,更加佩服了。後人稱“袞雪”二字“筆觸圓潤,柔中有剛;綿裏藏針,富於動態”,成為曹操的人格寫照。
真正被後世所景仰、推崇、傳習的,是褒水穀口峭壁上的摩崖石刻——石門十三品。棧道通行後,關中王朝的文人雅士經過石門時,情緒高漲,紛紛抒寫詩文,鐫刻在崖壁上,漸漸蔚為大觀。這些字,是人們學習漢隸書法的精品。其中的《石門頌》,號稱漢代摩崖“三頌”之首,屬中國書法由篆體向隸體過渡的典型代表。後世有許多書法愛好者來石門臨寫摩崖,一寫就是半月,餓了吃口幹糧,困了習地而眠。民國元老、大書法家於右任有詩寫道:“朝臨石門銘,暮寫二十品,辛苦集為聯,夜夜淚濕枕。”新中國成立後修建石門水庫時,由於蓄水位高,為了保護珍貴的文化遺產,政府想方設法將石刻從岩壁上剝離下來,搬運進城,現陳列在漢中市博物館。日本著名書法家種穀扇舟先生後來題寫了“漢中石門,日本之師”八個大字,鑲嵌在一塊黑色的大理石上,並捐贈給中國,以示他的敬仰,也置放在博物館的碑廊裏。
現在的石門水庫已經開發成旅遊景區,88米高的大壩內的水麵上,修建了3.26公裏長的棧道,讓人們來感受當年的壯觀。大壩下的河穀地帶,有一條1142米長的仿古商業街,布局著酒肆、茶館、旅館、劇場、特色小吃店等。在這條文化長廊上,兩漢三國雕塑廣場矗立著大型人物雕塑群,漢王劉邦雕像高17.8米,周圍還有“追韓信”“暗度陳倉”的壁畫和棧道風雲以及千古石門浮雕文化牆。褒姒的傳奇也以泥塑的形式出現在這兒,演繹著浪漫的愛情故事。漢中民俗風情長卷,則描繪著當地的風土人情及勞動場麵。這些廣場藝術作品,生動而形象地演說著山河變化及曆史進程。一個水利工程,就是一次對山川河穀的裝修,一次文明方式的展示和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