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公司是個臨時成立的機構,隻有四十多個人,他們的辦公地點是把漢江集團中學的院子租下來進行改造而成的。院子雖然不大,可收拾得幽雅整潔。幾樹木棉,正綻放著粉紅色的花朵。還有青竹林、鬆樹、草坪,頗像個科研單位。

但它實際上不是科研單位,而是個頗有權力的管理機構。盡管他們人數不多,卻承擔著三個大任務,一是負責大壩加高工程,二是庫區移民安置,三是陶岔渠首樞紐的建設。

我在二樓辦公室見到了綜合部主任周建華,向他了解大壩加高工程的情況。

周建華說:現在,大壩的高程已由162米加高到176.6米,壩頂的長度也由2494米拉寬到3442米,正常蓄水位由157米抬高至170米。相應庫容由174.5億立方米增加至290.5億立方米,總庫容達到339億立方米。通過優化調度,可使漢江中下遊的防洪能力由過去的20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庫中的蓄水,可以滿足前期調水95億立方米,後期調水120億—130億立方米的要求。

很多記者到工地來,說是沒看到施工的大場麵。時代不同了,以前是10萬大軍修水庫,當然浩浩蕩蕩。現在的倍厚加高,實際工程量也不小,但在科學技術發達的今天,施工主要靠現代化機械,用不了多少人。

科技創新,在丹江口大壩加高工程建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這個混凝土壩加高不同於一般的新建工程,是在初期工程的基礎上進行施工,規模較大,難度高,技術標準要求也高,施工環境相當複雜,在國內尚無成熟的施工經驗。俗話說:新衣好做,舊衣難改。中線水源公司組織參建各方挑戰難關,對許多關鍵性技術問題進行專題研究,部分科研成果已在工程建設中得到有效應用。

比如新老混凝土接合研究,我們早就進行了3次現場試驗,有針對性地采取了結合麵設置鍵槽、根據後期結合麵脫開的情況進行適時灌漿等構造和工程措施,滿足了安全規範要求。其中大壩增設橫縫、下遊澆築麵設置永久保溫措施等,都具有創新性。

比如鍵槽切割,采取“靜態爆破與牆鋸切割聯合”的新技術,補設混凝土鍵槽,工效較高,對原混凝土沒有損傷。

比如閘墩植筋,對溢洪壩閘墩采用鑽孔方式進行加固,沿閘墩周邊鑽孔,放置螺紋鋼筋。灌漿材料經試驗,能夠滿足設計要求。

還有裂縫處理方案,丹江口大壩當年施工時,受條件所限,混凝土澆築存在一些質量缺陷,工程經過40年的運行,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問題,在加高施工中,按設計要求必須全部進行調查處理,采用了預縮砂漿或環氧砂漿嵌縫封閉處理、灌漿處理,在所有進行灌漿處理的裂縫處,混凝土內設置並縫鋼筋。

科技創新有很多,都比較專業,我在這裏不給你多介紹了。

說實話,施工難度大,新的混凝土成本高,參建的葛洲壩工程局沒有多少經濟效益,他們主要是考慮為南水北調服務,不賺錢也要幹好。

丹江口大壩加高工程,在土建和機電增容等方麵,填補了世界水利建設的空白。

我們水源公司成立之初,就明確提出了“以一流管理、樹一流形象、聚一流人才、建精品工程”的總體目標。

5年後,隨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全部完成,這個公司有可能就解散了,但我們幹的工程,會世世代代地發揮作用。

周建華原來就是漢江集團的宣傳部長,對工程情況了如指掌,很多材料都裝在他的腦海裏,介紹起來精確簡約,讓人一聽就有個清晰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