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襄陽市人大的院中,見到了李秀樺。
李秀樺是“拾穗者”組織的主要負責人,四十多歲,清瘦文雅,現在襄陽市人大常委會從事誌書的編寫工作。他是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會員、中國民俗攝影學會會員、“自然之友”會員、“綠色漢江”理事。他的文字和攝影作品發表於《中國國家地理》《南方周末》《綠色世界》等報刊,拍攝的紀錄片《漳源紙事》獲得第29屆東京錄影節優秀作品獎。
李秀樺告訴我,“拾穗者”民間文化工作群,是湖北省襄陽市民間誌願者團隊,致力於漢水文化的記錄、研究、保護和傳播工作。其成員來自機關、學校、企業,“回到田野,守望故鄉”是拾穗者的工作理念。從2004年成立以來,成員利用業餘時間,開展了多次漢水人文曆史的田野調查,在各級媒體發表文章、圖片五百餘件,DV作品二十多部。作為文化義工,“拾穗者”的成績得到社會上的廣泛認同。2008年6月,“拾穗者”團隊獲得“薪火相傳——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年度傑出人物”提名獎。
看著李秀樺走路跛腿的姿勢,我想起了他在漢水流域進行文化考察時的事故,便問其詳情,他說:“2006年春節,我們去旬陽縣蜀河鎮拍攝燒獅子民俗活動。那天在黃州館拍照,我爬到古戲樓上,沒想到樓板已腐朽,一腳踩斷從4米高的空中跌下去,又把下邊的一個橫梁壓折,然後落地,脊骨劇疼,無法站立不能行動,在旬陽縣醫院住了一個星期,一看作用不大,決定回襄陽。朋友們用門板抬著我,又打通了火車站的關係,躺在火車的行李車廂裏,回到襄陽。又在醫院裏治療了4個月,才出院回家。現在就是腿有點微跛,不能載重吃力,其他沒問題。”
李秀樺考察和宣傳漢江古老文化的行動和精神,已在熱愛漢水的同道朋友中傳為美談。
李秀樺的夫人艾子也是個文學愛好者,她寫了不少關於漢江的詩歌、散文,發表在《長江文藝》等報刊上。
午飯時,李秀樺召來了“拾穗者”的幾位成員,都是古道熱腸的中年人,一聽說我從漢江上遊來,熱情得如見親戚。本來嘛,同飲一江水,堪稱自家人。
飯後,冒著細雨,李秀樺開著他那勞苦功高的舊汽車,帶著我到襄陽老城牆老碼頭參觀。
襄陽的古城牆保存完好,它築於漢,宋改建磚城,全長7377米,其中有護壁磚牆6408米,平均高10.84米,最低處7米,最高處11米,底寬13-15米,頂寬6-11米。襄陽的護城河是全國最寬的護城河,長5060米,最寬處達250米,平均寬度180米,麵積91萬平方米。襄陽古城的布局很接近西安古城,隻是麵積小一半,但護城河比西安的寬多了,河中水流也比西安的大多了,這是漢江的優勢。
最後,我們來到大北門碼頭。鑽出城門洞,悠悠的漢江就出現在眼前,碼頭上長長的石條台階被磨得油光發亮,昔日的樁眼依稀可見。過去,有多少詩人站在江邊,望著江水喟歎呢?李白在《襄陽曲》一詩中寫道:“襄陽行樂處,歌舞白銅堤。江城回綠水,花月使人迷。”王維的《漢江臨眺》更是寫出了漢水雄渾壯闊、山色迷離的景色:“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
據襄陽水文站統計,漢江多年的平均流量為1200立方米/秒。襄陽市區以上為五級航道,可通航300噸級船舶;襄陽市區以下為四級航道,500噸級船舶可通航到漢口。襄陽港口的最大靠泊能力為500噸。
現在,襄陽有鐵路和高速公路直通武漢,水運可有可無。這是時代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