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在丹江口水庫之下,按理說,已不在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區之內。但襄陽曾是漢水流域最大的水碼頭,離丹江口很近,南水北調工程對這個地區有直接影響。
襄陽市地處湖北省西北部,居漢水中遊,係秦嶺與大巴山的餘脈。市區被漢水分為南北兩城,南為襄城,北為樊城。襄陽交通發達,自古即為南北通商和文化交流的要道,素有“南襄隘道”“南船北馬”“四省通衢”之稱。
襄陽市1987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曆史文化名城。市域內現已查明各時期的文化遺址二百多處,有些文物古跡堪稱世界之最。1990年至1992年在棗陽市雕龍碑發掘一處新石器時代原始氏族公社聚落遺址,距今約6000年,內涵豐富,獨具特色,屬一種新的文化類型。秦漢以前,襄陽市為艱、盧、鄀、羅、鄢、穀、厲、隨、唐等諸侯國之城,隨後為楚境,秦漢以後又是三國文化的中心區域和曆朝曆代的重鎮。
襄陽曆來是兵家必爭之地。3000年的曆史長河中,大小戰役難以數計,著名的戰例就有白起水灌鄢城之戰、關羽水淹七軍之戰、朱序抗拒苻丕之戰、嶽飛收複襄陽之戰、李自成進占襄陽之戰、王聰兒舉旗起義、張自忠棗陽抗日會戰以及解放戰爭中的襄樊戰役等。其間英才名士眾多,堪稱人文薈萃、燦若繁星。這裏是伍子胥、宋玉、劉秀、龐統、杜甫、孟浩然、皮日休的桑梓之地,又是諸葛亮、王粲、米芾的第二故鄉。古典名著《三國演義》120回中,就有32回發生在襄陽。這些悠久的曆史,燦爛的文化,眾多的英才,為襄陽留下了大量的名勝古跡和逸聞傳說,故成為發展旅遊的理想地方。
襄陽市原名襄樊市,2010年11月經國務院批複同意,襄樊市更名為襄陽市。襄陽全市版圖麵積1.97萬平方公裏,人口580萬,其中,市區規劃麵積100平方公裏,人口120萬。
據漢江傳媒網報道,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這樣跨流域、大規模的調水,必然會對漢江中下遊生態環境造成巨大而深遠的影響。襄陽首當其衝。
有利之處是:一是可有效地解除洪水威脅。中線調水工程實施後,丹江口水庫的預留防洪庫容由現在的77億立方米左右,提高到110億立方米左右,漢江襄陽段兩岸基本可以解除洪水威脅。二是激活引丹灌區。丹江口大壩加高後,按照中線調水工程的實施方案,丹江口大壩升高14.6米,水庫正常蓄水水位將由目前的157米提高到170米,對於渠口高程為143米的引丹大渠來說,自流引水的幾率必將大大增加,引丹大渠有望成為一條名副其實的自流灌渠。
存在的弊端是:一是漢江流量減少,水位降低,水資源利用成本增加。漢江出丹江口至漢口龍王廟的中下遊共652公裏。襄陽境內河段為195公裏,流域麵積有1.7萬平方公裏,占全市版圖總麵積的87.1%。調水後漢江的過境水量每年將減少21%—36%,河道水位下降0.4-1米左右,漢江沿江涵閘、泵站取水保證率將降低20%—30%,給農田灌溉、工業用水以及城鎮居民生活用水帶來影響。二是環境容量減少,水體稀釋自淨能力降低,控製汙染的難度增加。漢江中下遊水環境容量減少23%左右,水體自身對汙染物的降解能力降低。三是航運條件好的水位將大幅度減少,航運保證率降低,成本增加。四是合適的魚類越冬場、肥育的場所麵積減少,水溫降低,不適合魚類生存的因素增加。
於是,就南水北調帶來的利弊,襄陽市的各種媒介展開了討論,尤其網絡上,群眾參與人數最多,呼聲最大。這引起了中央有關部門的重視。
經過調研協商,國家為減輕中線調水後漢江中下遊地區的水資源損失,為襄陽安排了一定的補償工程:一是漢江中下遊興隆水利樞紐、引江濟漢、部分閘站改造和局部航道整治四項治理工程,總投資83億多元。興隆水利樞紐工程已於2009年2月正式開工建設,進展順利;引江濟漢工程也於2010年年底前開工;部分閘站改造和局部航道整治工程的初步設計已經完成。二是國家單列了漢江中下遊生態環境保護治理投資。在《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總報告》中單列了4.3935億元,用於漢江中下遊生態環境保護治理。襄陽段是這次安排生態環境治理投資的重點地區,涉及襄陽市及所屬市縣9個汙水處理廠投資補助、小流域治理及環境監測網站建設等項目。三是積極推進漢江中下遊梯級開發和現代化試點建設,及時做好協調保留雅口梯級工作,加快推進新集水利水電樞紐工程前期工作。
國家通過一些有效措施,來緩解中線工程實施後對襄陽市的影響。
前些年,襄陽市的民眾在保護漢江方麵,曾自發地做了不少工作。我的陝南朋友劉貴棠、楊常軍、李大斌等就接待過襄陽市“拾穗者”“綠色漢江”等民間社團組織的漢江水資源考察活動的代表。知道我有這次探訪之行,他們叮囑我一定要到襄陽,見見這些愛護漢江的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