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槍的改進和發展
機槍一出現,首先裝備艦艇,作為艦艇用壓製武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軍用飛機和坦克的問世要求步兵有相應的防空和反裝甲能力,於是出現了大口徑機槍。1918年,德軍首先裝備了13.2毫米蘇羅通機槍。隨後英國裝備了12.7毫米維克斯機槍。軍用飛機和坦克上也相應裝備了航空機槍和坦克機槍。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與大戰中,德國設計了mg34和mg42通用機槍,mg34槍身帶兩腳架,全重12千克,1934年裝備部隊,配備彈鼓和兩腳架可作輕機槍使用,配備彈鏈和三腳架可作重機槍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研製的新型通用機槍相繼出現,如美國的m60機槍,蘇聯的pkm/pkms機槍,中國的1967—2式機槍等。它們全重一般在20千克左右。槍身輕重兩用,槍架一般可高平兩用,並能改裝在坦克、步兵戰車、直升機或艦艇上使用。這些機槍在美越戰爭、朝鮮戰爭和戰後世界各地的局部戰爭都發揮過巨大作用。
奧德懷爾發明號稱“金屬風暴”的射速最快的機槍
1995年底,澳大利亞人邁克·奧德懷爾發明的稱為“金屬風暴”的機槍,射速比世界上現有的射速最快的機槍高出20倍,這種機槍可能給武器技術帶來革命。這種機槍在測試過程中,每分鍾可以向目標發射13.5萬發子彈,其射速很快,甚至可以用來攔截由激光製導的“智能”炸彈。澳大利亞高級官員說,盡管他們對這種新武器的評估工作尚未結束,但它有可能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武器。自從阿根廷人在1982年的馬爾維納斯群島戰爭中使用“貼近海麵飛行的”飛魚式艦對艦導彈擊中英國的“謝菲爾德”號軍艦以後,軍艦設計人員就在軍艦上布滿了諸如美國製造的每分鍾能發射3000發彈的“密集陣”近防武器係統,對攔截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具有重要的作用。
“金屬風暴”的機槍發明人奧德懷爾在研製過程中,采用的是14世紀火器剛剛誕生時的原理,即讓武器能比“現有技術投擲出更多的子彈”。其原理極為簡單,而且不需要活動的部件。專門為澳大利亞奧林匹克射擊隊製造槍支的mab工程公司已經製造出這種速射機槍的樣品,其研製費用為723萬美元,與大多數武器研製費用相比,這個研製費用是微不足道的。盡管常規的美製加特林速射機槍是多管機槍,但每個槍管發射一發子彈之後要重新裝填子彈。“金屬風暴”的機槍卻能夠把多發子彈依次排列在槍管內,最新的樣品每個槍管能儲存90發子彈。照這樣計算,一挺大管機槍可以非常快速地發射540發子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