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製導迫擊炮彈
末製導迫擊炮彈兼有導彈和迫擊炮彈兩者的優點,因而受到軍事家們的青睞。
英國和瑞典於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先後研製成功了引人注目的8l毫米“莫林”末製導迫擊炮彈和120毫米“斯特裏克斯”紅外末製導迫擊炮彈,此後,世界各國掀起了研製末製導迫擊炮彈的熱潮。
“莫林”的英文原意是“灰背隼”,而“斯特裏克斯”的希臘文原意是“貓頭鷹”,這兩種鳥都很凶猛,能從空中俯衝而下,餓虎捕食般地擒獲獵物。末製導迫擊炮彈正象灰背隼和貓頭鷹一樣,是從坦克等裝甲車輛的頂部來攻擊厚度較薄的頂裝甲。由此可知,人們給這兩種迫擊炮彈取名的良苦用心。
“灰背隼”毫米波末製導迫擊炮彈前部裝有毫米波製導和控製裝置,而在彈丸中部裝有電子裝置、電池和聚能裝藥,在彈丸後部還裝有穩定翼和解除保險裝置。這就是說,把導彈上能自動追蹤目標的那一套裝置移植到迫擊炮彈上,使它象長上眼睛一樣,能靈巧精確地擊中目標。
這種製導迫擊炮彈用81毫米迫擊炮發射。當炮彈飛離炮管後,彈丸以其後部彈出的6片尾翼保持飛行穩定。彈丸飛至彈道最高點時,裝在彈上的毫米波雷達便開始工作,隨即進行目標搜索,與此同時,裝在彈上用來控製彈丸飛行方向的4個鴨舵翼也打開了。
毫米波雷達捕獲到目標後,通過製導和控製裝置將彈丸導向目標,從而使炮彈準確地攻擊坦克薄弱的頂裝甲。
迫擊炮發射時采用的是間接瞄準發射,而且“發射後不用管”,炮彈便能自己追蹤和擊中目標。這比直接瞄準發射的優越在於既可用於攻擊處於隱蔽地形處的坦克和裝甲車輛,又避免了直接瞄準發射時敵方火力的反擊。
在“灰背隼”末製導炮彈上的毫米波雷達開始搜索目標時,首先要搜索地麵300×300平方米範圍內的活動目標。如果在此範圍內未發現活動目標,它就自動轉入搜索100×100平方米範圍內的靜止目標。一旦發現目標,便通過控製彈丸上的舵翼將彈丸導向目標。它的射程可達5000米。
“貓頭鷹”末製導迫擊炮彈的彈徑比“灰背隼”的大,為120毫米。它的頭部裝有紅外製導控製裝置,中部裝有電子裝置、電池和聚能裝藥。而後部裝有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和折附在彈體上的穩定翼。
這種紅外末製導迫擊炮彈采用120毫米迫擊炮發射。它由迫擊炮發射出炮口後,彈丸後部的4片尾翼便自動打開,以便使彈丸保持穩定飛行。當彈丸到達彈道更高點時,紅外傳感器開始搜索地麵目標,搜索範圍為150×130平方米。由於它的紅外導引頭與一個高智能的處理器相連接,因而它還能對目標進行敵我識別和種類識別,如區別出坦克或裝甲車輛等。一旦發現目標,紅外傳感器便輸出適當信號使製導控製裝置來捕獲目標。與此同時,處理器將控製安裝在彈體重心前部的12個小型火箭發動機來修正彈丸的飛行彈道,從而使彈丸能象貓頭鷹捕鼠那樣,迅速而準確地擊中目標。
“貓頭鷹”紅外末製導迫擊炮彈比普通迫擊炮彈要優越得多。在1991年10月的一次實彈射擊中,發射的3發“貓頭鷹”紅外末製導迫擊炮彈,準確地擊中了3輛坦克靶車。
這種靈巧迫擊炮彈比一般迫擊炮彈還具有更大的破甲威力。“灰背隼”毫米波末製導迫擊炮彈可擊穿150毫米厚的坦克裝甲,而彈徑120毫米的“貓頭鷹”紅外末製導迫擊炮彈的破甲厚度達550毫米。由於這兩種靈巧迫擊炮彈攻擊的都是裝甲較薄弱的坦克頂裝甲,因而它們足可以用來擊毀現代各種主戰坦克和裝甲車輛,而且命中率相當高。
貧鈾穿甲彈
海灣戰爭結束後不久,伊拉克於1991年11月致信聯合國秘書長,就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在海灣戰爭中使用“核”彈——貧鈾穿甲彈一事,譴責美國違反了國際法和聯合國憲章,要求聯合國派遣一個專家組調查此事。
據英國報紙透露,在海灣戰爭中,美軍和英軍的坦克和飛機向伊軍發射了貧鈾炮彈,其殘片迄今仍在散發著化學毒氣和射線,對當地居民的生命和健康構成了長期的威脅。有關的核物理專家認為,在今後20~30年中,伊拉克將有數十萬人受到貧鈾彈的影響,有些人甚至會因此而喪生。
貧鈾是生產核反應堆燃料鈾時的副產品,貧鈾有著其他金屬不可替代的性能,它具有高密度、高強度和高韌性,其硬度是鋼的25倍。
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發現貧鈾是製造穿甲彈的理想材料,就用貧鈾合金製成了穿甲彈。
貧鈾雖然不會象核彈那樣產生爆炸,但它有微弱的放射性,對人的影響是長期的。特別是作為武器彈藥在戰場上使用後,大小碎片分布範圍廣,而且放射性是聽、摸、看、感覺不到的,人們長期接觸,身體將會受到一定損害。另一方麵,貧鈾還有一定的毒性。這是因為它本身化學性質有毒,猶如汞、鉛等金屬那樣,進入人體後不易被肌體全部排除,並會損傷內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