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時分,伴隨著漸漸合攏的夜幕,我走進了陝西寧強縣城。
寧強是漢水源頭第一縣,位於秦嶺南坡餘脈向大巴山過渡地帶。寧強古稱寧羌、羌州,置縣設治已有一千三百八十多年曆史。春秋戰國以前,這兒是白馬氐羌的據地,因此民風驍勇,爭鬥好戰。古時烽火常燃,軍旗頻舉,經過討伐平定之後,就有了寧羌之說。明末李自成的義軍曾轉戰於此,清代白蓮教女帥王聰兒也帶兵在此地訓練,還有太平天國等組織在此活動。1935年,紅四方麵軍攻克寧羌,建立寧羌、陽平關兩個縣級蘇維埃政權,成為川陝革命根據地的組成部分。後紅軍北上,國民政府於1942年改寧羌縣為寧強縣,於右任還親為寧強題寫了“安寧強固”四個大字,刻成匾額懸掛。
寧羌的“燕子砭教案”事件曾轟動中外。那是清末光緒年間(1875—1908年),外國傳教士郭西德來到陝南,在燕子砭建了教堂,但洋教士憑列強之威,霸占民房民地,還借領洗之名,猥褻當地民眾。燕子砭遭水災之後,漢中政府撥款購糧、鹽、布匹運到當地,委托教堂幫忙發放,於是郭西德借機誘民入教,凡入教者便可多得食品。同時,教堂又乘災民之危放高利貸,並指使傭人和惡徒搶奪農民皇糧,民眾忍無可忍,加之義和團運動的影響,便聚眾三百餘人,在夜晚手執燈籠火把、大刀長矛,齊集燕子砭抓了郭西德,將其處死在嘉陵江的河灘上。此事在當時的國際社會影響很大,清政府便將舉事的主要召集人一一逮捕、殺害。
關於寧強,還有一件讓人記憶深刻的事情。我小時候用的幾分錢一盒的火柴,上麵印著“寧強火柴廠生產”字樣。這個火柴廠,是中國最早的火柴生產廠家之一,它於1907年,由寧羌人集資招股籌建,並且拒絕外國人加入,入股規則還明確規定:“不收非本國人之股及與非本國人有關之股,股票不得轉售或抵押於非本國人,如不遵章,此票即作廢紙。”這種民族自立的主張和行動,在秦巴山區的偏僻之地可謂衝天絕響。
由此可見,愛國主義精神,在寧強是深有傳統的。
寧強縣城規模不大,舊城已毀,僅剩一座老西門城樓在訴說當年的輝煌。前幾年,人們在縣城下邊修築了攔河滾水壩,將環繞城池的玉帶河水蓄起來,使沿河兩岸成為人們休閑的樂園。入夜,霓虹燈倒映在碧清的水麵上,非常好看。很多人在河邊散步,一些小商店也開門營業,有一點兒小熱鬧的感覺。
我在城內大街上溜達了一圈,有兩個印象刻進頭腦,一是有不少賣大餅的攤子。餅是擀得圓圓的,烙得黃黃的,小鍋口那麼大,味香,耐饑。二是不少小飯館裏有三五人結伴喝酒,並且邊喝邊高聲劃拳,氣勢昂昂。這情景,使我覺得頗有些羌風遺存。
自從南水北調工程開始之後,這城關鎮改名為漢源鎮。
晚上在賓館看材料,我得知,為了保護水源的清潔,寧強人把已有百年曆史的火柴廠關閉了,一些老職工流著淚下崗回家。寧強礦產資源豐富,和勉縣、略陽被李四光先生譽為“中國的烏拉爾”,金、鐵、錳、石棉等礦儲量居全國前列,可是縣政府不得不控製礦產開發和冶煉企業的發展,資源優勢不能轉化為經濟優勢。寧強縣造紙廠曾經是一家效益很好的企業,產品在漢中境內頗受歡迎。但造紙廠沒有相應的汙水處理設備,渾濁的堿水順流而下,江水瞬間變黑,縣領導痛下決心,關閉了已為寧強財政作出十來年貢獻、每年解決上百人就業的造紙廠。還有鑫大鐵合金廠、水泥廠、酒廠、豬毛加工廠、玉米澱粉加工廠等十多家涉及汙染物排放的企業,也被停產關閉。為了保證寧強縣境內80公裏的水源帶達到一級保護區要求,不許出現排汙口,數百戶農家的自然豬圈也被關掉或改造。
第二天淩晨,我早早起來散步,但見兩山雲霧輕掛,玉樹含煙,空氣清新鮮冽,玉帶河上彌漫著乳白色的薄氣,漢源鎮像一個處子,靜靜地躺在山與水的懷抱之中。
在攔河壩下,有一位50歲左右的中年人正持竿垂釣,我走過去與他交談起來。
師傅貴姓?
免貴姓白。
今天不上班嗎?
鐵合金廠都關球了,去哪兒上班!
那,生活有沒有困難?
每月發幾百塊錢,吃飯夠了,咱山區人,要求不高。
這兒能釣到魚嗎?
能,水深了,水質好了,魚就多了。前些年,到處是垃圾,汙水排下來,臭氣難聞,人都不願到河邊來,哪兒有魚呢!治理以後,環境好了,風景好了,沒事來釣釣魚,圖個舒心。
這時,又有幾個老年人持竿走來,與白師傅打過招呼,然後在河邊一一布下釣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