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探尋源頭(1 / 2)

在寧強縣水利局監察站曾波副站長的陪同下,我們去尋找漢江源頭。

關於漢江源頭,我國第一部地理書《禹貢》上曰:“嶓塚導漾,東流為漢。”說是當年禹王爺治水來到嶓塚山,他手持利斧“開嶓塚以導漾”,漾水導出彙成漢江。人們為了紀念大禹功績,還修了一座禹王宮。30年前,我曾探訪過嶓塚山的漢源。那時,從漢中坐車到大安鄉烈金壩,在鄉政府住一晚,第二天早上,從國道邊禹王宮遺址前那枝繁葉茂、形若華蓋的古桂樹旁上山,沿著小溪前行,約十多裏後,來到一座高峰聳立,半山腰有一片白色岩石的山崖下。攀至半壁,發現一個高5米、方圓10米左右被藤木掩映的石洞,一股細流從洞裏淌出來,這就是漢源之水。

由於古代科考條件所限,再加上嶓塚山又叫漢王山,傳說劉邦曾在那兒練兵,出於對皇家的敬仰,所以古時將漢江源頭定在此處是可以理解的。

現在,漢江源頭又有了南源之論。科學家根據“河源唯遠”為正源的標準,確定縣城南邊、玉帶河的起點為漢江源頭。

我們去踏行的,就是這個新漢江源。

汽車出縣城沿108國道南行10公裏,到達高速公路大橋下一個叫黃家嶺的地方,看到右側溝口一麵上書“漢江源頭水源地保護區”的水泥塔,從此處離開大路,右轉上山。河溝邊的公路很窄,隻有3米多寬,僅容一輛小車獨行。山越來越高,一邊是懸崖,一邊是峭壁。爬了十多公裏,山頂出現一個挖開的口子,狀若山門。進了山門,眼前突然出現一個群峰環抱的穀地,地上散布著幾十戶人家,農家的屋頂炊煙飄升,雞犬爭鳴。農家的房前屋後,置種著木耳架群、香菇大棚。穀地中央有一大片水田,有人正駕牛拉耙耕田,吆牛的鞭聲時而淩空爆響。麵對著一派世外桃源樣的美麗風光,我們都叫好起來,同時嫌自己手中的照相機鏡頭不夠寬廣,無法拍攝下這幅人與山水、與自然和諧相生的全景畫麵。

車下到穀地,來到簡易公路的盡頭,便是漢源鎮馬家河村6組,一個叫朱家河的地方,這是漢江源頭第一村,它安靜幽雅的田園景色,是我沒有想到的。

問了群眾,得知源頭之水在村子後邊的一個窄長的山峽中,我們便棄車前行。從村中穿過時,幾間土房前有一位老大娘正收拾院中的雜物,見我們到來,熱情地招呼客人歇腳,並端來木板凳,提出電壺,為我們沏上熱茶。休息期間,我與老人交談起來。

老人名叫張清蓮,家中有6口人,住著3間土牆瓦頂舊房。她有一個腿有殘疾的兒子,兒子身殘誌堅,自學成才當了廚師,現在縣城裏的飯館打工,還在城裏找了一個沒有殘疾的媳婦,生的孩子已一歲多了,在城裏租房安了小家。現在,就他們老兩口住在村裏。今天,老伴進城看孫子去了。

我問她:知道南水北調嗎?

老人搖搖頭:不知道。

我又問:知道一江清水送北京嗎?

老人捂著嘴笑了:那當然知道。

我問她怎麼知道的,老人說,鄉裏村裏幹部天天講呢。這幾年退耕還林,國家每畝地給補貼200元,家裏有13畝山地,每年要拿到三千多元的補貼款,已經4年了。現在林子密了,野豬很多,有時下山來吃莊稼,趕不走。有的野豬還鑽進圈裏與家豬交配,產下的豬崽生長快。野豬肉雖然不好吃,肉絲粗,還有一股怪味道,但交配後生下的豬崽肉質好,瘦肉多。

聽到這兒,我們啞然笑了。這老人比較善談,表述也通俗生動。她又告訴我們,2008年5月12日地震時,她也是一個人在家,忽然聽到灶房裏的鍋蓋叮當響,地麵在晃動,於是就跑出來,抱住院中一棵大樹穩住身子。但見房上的瓦一片一片滑下來,掉在院子晾曬的包穀堆裏。聽到地底下吼著響,就像過汽車,轟隆隆一片。眼看著牆壁裂開一尺寬的縫子,但還好,沒倒。災後政府給了600元,讓把房子重新收拾了一下,現在住人沒事。

謝過張清蓮老人,我們繼續前行,來到靠近山根的村子南邊緣,門牌是“漢源鎮馬家河村6—1號”,這就是漢江源頭第一戶,也是國家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的第一戶人家了。

院子裏,兩個老人在掃地。男的名叫張邦貴,今年71歲;女的叫張俊芳,65歲。他們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都在城裏打工。兩個老人身體健康,自食其力,他們養著6桶蜜蜂,這兒花粉好,每桶可收10斤蜂蜜,每年收入一千多元。他們還喂了13隻雞、5隻鴨子,雞蛋和鴨蛋也能賣不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