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強縣北依秦嶺,南枕巴山,是一個南北交會、襟隴帶蜀的山區縣。全縣總麵積3246平方公裏,境內分屬漢江和嘉陵江兩大流域,其中漢江流域多年平均自產徑流5.9億立方米,1999年又建成引嘉入漢工程,每年還可向漢江調水1.7億立方米。現在漢江流域的水資源總量,年均達7.6億立方米,水資源較豐沛。
但是,寧強縣山高坡陡,溝壑縱橫,地形地貌較為複雜,最高海拔2104米,最低海拔500米,土壤以黃棕壤、黃褐土為主,侵蝕因子發展活躍,極易誘發水土流失。據統計,全縣2/3的麵積,處於水土流失嚴重地區。
按照國家南水北調的要求,源頭區水質量必須達到一級標準,就是出境水,也不能低於二類水平。
2008年,溫家寶總理在視察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時指出,南水北調,首先要保護好水源,這是調水的基礎。我們有不少水源地由於遭受汙染而失去供水功能,官廳水庫就是一個例子,由於上遊汙染嚴重,現已無法給北京供水。
2009年12月,時任陝西省省長的袁純清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如果引水進京的水質超過了二類水平,我袁純清首先把烏紗帽摘掉,這是立了軍令狀的。省長的言論,代表了省政府的決心。
然而,水土流失對涵養水源,調節徑流,確保漢江水量穩定,水質長期達標造成非常大的影響,因此,水保工作是一項麵積大、費人費力費時費錢的艱巨任務。從1989年開始,寧強縣就實施了五期“長治”工程。從2008年開始,又納入丹江口庫區及上遊水土保持重點防治工程。截至目前,共治理小流域60多條,治理水土流失麵積1200多平方公裏,獲得國家有關部門的好評。
寧強縣水利局副局長、縣水保站站長周傑建議我去高寨子實地看看。
高寨子是本地人的叫法,因為那兒有一座數百米高的峭立山崖,崖頂尚能看見舊社會修築的石頭山寨遺跡。現在上邊還有一座道觀,香火很盛。
在高寨子的半山腰,坐落著薛家壩村。這是一個在寧強縣境內頗有些名聲的老村子,舊社會時,山寨上的土匪常下來活動,群眾生活不得安寧;新中國成立後,雖然世態平穩了,但全村多是山坡地,水田很少,自然條件差,仍以貧瘠出名。幾十年前,鄧小平的女兒鄧楠來此村下鄉插隊,受到外界的關注;如今,它被水利部評為秦巴土石山區流域治理的成功典範。
站在公路邊遠遠望上去,但見半天空中聳立著一麵長長的山崖,有9座峰頭排列其上,像9位曆盡滄桑的老人在坐觀天象。山體是墨綠的,覆蓋著矮樹草苔。有一處岩體在地震時崩塌了,裸露出淺白色石壁。岩壁垂直到半山腰後,變成斜坡狀態,就出現了樹林、房屋、小路。最為壯觀的,是那長長的整齊的梯田石坎,從山腰一排一排列陣下來,擁到低處,如同接受檢閱的隊伍。
進村後,發現行人有道,耕作有路,排洪有溝,灌溉有渠,而且都用水泥和石頭進行了固化。農家的房前屋後,樹木茂盛,幹淨衛生。村中的空地上,還建了許多寬大的蓄水池。周傑站長說,這兒是張家溝流域,過去進入雨季後,河水像猛獸狂奔,將山上的雜草泥土、農家的糞便垃圾都卷入洪波,衝下河道,流進漢江。現在,我們“把水關進籠子”,讓它按照人的意誌來行走。
能看出,這裏的水土保持工作是下了工夫的,效果顯著。
我打問鄧楠曾住過的房子,有人指路,過去一看,那是幾間低矮的土屋,地震時已塌了半邊。旁邊住的農戶叫丁正銀,已經62歲。說起鄧楠,他記憶猶新,但當時並不知道她是鄧小平的女兒,隻以為人家是個知青娃,來上山下鄉勞動鍛煉的。他說鄧楠話不多,就是吃飯、幹活,挺踏實的。
丁正銀的承包地就在房後邊,他告訴我,那兒過去都是一些小坨坨地,不整端,地裏還有從山上滾下來的大石頭,種莊稼不方便。現在好了,國家出錢把石頭炸掉,把地整平擴大,壘上石坎,不走土,放上水,田裏一季油菜,一季水稻。地裏包穀收了種土豆,產量提高了,並且年年穩產。我們要感謝南水北調、水土治理工程。
眼下是陽春時節,許多農民正在田間勞動,有的趕牛犁地,有的揮鋤鋤草。田邊地頭栽種的杏樹、李子樹、櫻桃樹盛開著粉色、黃色、白色的花朵,鮮豔奪目。花的清香吸引來一群群蜜蜂翩翩起舞,一派明媚如畫的田園風光,令人心曠神怡。
突然,一陣“當兒當兒當兒”的鍾聲,從村後高處的崖頂上飄下來,撞擊著人的耳鼓。村民說,這是九台觀在打鍾,該吃晚飯了。
鍾聲在山懷裏回蕩,為這個老村,罩上了一層虔誠祥和的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