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郎廟東側緊鄰有一座關帝廟,為清代人模仿修建,遠望兩廟像一對孿生姐妹,並排玉立。但前者宏偉高峻、色澤渾厚,後者稍顯豔麗、風姿別具。前者的鬥拱撐木為劍頭式,後者則呈現馬蹄狀,這也是時代所致了。
二郎廟的前方商山頂端有幾座起伏的山巒,本地人稱之為筆架山。山嶺中坡原有一座魁星樓,供奉著魁星大神(文曲星)。他右手持大筆,左手提大鬥,麵朝棣花鎮,意思是說,此地以後的文人用鬥量。據說,那個大筆的筆尖指著賈塬村一家住戶的屋脊,這家後來生了一個孩子,名叫賈平娃(賈平凹原名)。
李甲寅老人的介紹很生動,接著,他又帶我們沿著二郎廟東側的山坡小路往上行百米,向左一拐,就來到賈平凹的舊居。
這是一個幽靜的小院,位於棣花中學的隔壁。推開兩扇木門,裏邊是一個整齊的四方小院,院中長著一棵古老的梨樹,西院牆下還有一株碧綠的梅李樹,梅李樹旁有個小柴屋。最裏邊是三間青瓦房,土牆上的木窗雕刻著花紋圖案,古香古色。房頂上聳起的屋脊,造型獨具特色。這是一個有近百年曆史的老屋,現在無人居住,平常掛著鐵鎖。
棣花鎮中央還有一座建於唐代的佛教寺院“法性寺”,過去寺牆圍合,做過多年學校,賈平凹小時候就在這兒上學。現僅存一間大殿,雖然牆壁洞穿,但木柱及寺頂裝飾尚完好。
看完棣花鎮的自然環境,我對賈平凹作品描寫的山水生態有了進一步理解。
丹鳳縣計劃把棣花鎮打造成人文與自然的旅遊區,現在,鎮村的寺廟、古樹、水渠、綠地都得到了保護。
出棣花鎮,丹鳳縣水利局的周靜女士又帶我們來到鎮後山上的陳家溝。
丹鳳縣以丹江口庫區及上遊水保項目為重點,以小流域治理為單元,以坡改梯、生態建設為主線,實行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取得了顯著成效。2009年,全縣治理水土流失麵積177平方公裏。在治理水土流失,確保一江清水送北京的同時,統籌兼顧,科學規劃,改善當地群眾生活條件,增加農民收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陳家溝小流域有坡耕地一千二百多畝,地麵坡度大,水土流失嚴重。2008年開始治理,將坡耕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在田埂上栽種了植物籬,在地頭修了池塘、排洪渠,灌溉閘墩。站在嶺上望去,層層疊疊曲線起伏的田園裏,新栽的葡萄架一片蔥綠,丹鳳葡萄酒廠租下這個治理好的山溝,搞成千畝葡萄園基地,還要建釀造廠、酒莊等。到豐收時節,將是一片碩果累累、采摘繁忙、酒香歌甜的新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