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峨大壩
我從漢江源頭出發,終於來到丹江口。
丹江口水庫大壩是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的終點,也是引水進京的起點。它是一個關鍵性、決定性、控製性的工程。
大壩建在漢江的主流河道上,在丹江水彙入漢江之後。但因為叫丹江口水庫,因此許多外地人以為它是建在丹江上。
這是漢江上的第一座現代大壩,也是新中國成立後最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
1958年9月1日上午11時,古老的漢江河穀中炸響了一聲巨大的爆破,宣告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破土開工。
1958年12月25日,右岸圍堰勝利合龍。施工者將右岸一座叫黃土嶺的山梁,鏟平填進漢江,築起了1320米長的圍堰,迫使江水從左側的1/3河道內流過。
1959年12月26日,毛澤東主席生日這一天,在眾誌成城的呐喊中,一塊15噸重的混凝土塊被投入江中,漢江截流。時任湖北省委第一書記,也是作家的王任重激動地揮筆寫下了這樣的詩句:“腰斬漢江何需驚,敢教洪水變金龍。他年更立西江壁,指揮江流向北京。”這首詩,既表現了當時的氣勢,也透露了引水進京的信息。
但是,丹江口工程係當年“大躍進”“放衛星”的產物,是在沒有嚴格的規劃和設計審批、沒有施工機械和技術力量、沒有財力物力的充分準備下,倉促上馬的。1961年底,水利電力部質量檢查組來到丹江口,對正在進行的工程質量進行檢查。其結果令人大吃一驚:已澆築的壩體混凝土出現架空和冷縫達427處,裂縫有2463條之多!
1962年,中共中央召開會議,對“大躍進”的錯誤進行糾正。第二天,丹江口工程被要求暫停。
當事者認真總結經驗教訓,經過一段時間的事故處理,質量加工,1964年12月,國務院批準了丹江口工程複工。
1968年,丹江口水庫第一台15萬千瓦機組投產發電。
1974年丹江口水利樞紐初期工程全部完成。此時的丹江口大壩總長2.5公裏,壩頂高程162米,裝機容量90萬千瓦。水庫蓄水運行至今近40年,經曆過幾次大洪水考驗,大壩安如磐石。
官方稱這座水庫是“亞洲第一大人工湖”,老百姓稱其為“小太平洋”。
丹江口水庫的修建,確保了漢江下遊一千五百多萬畝農田免遭淹沒,可灌溉鄂、豫兩省六縣耕地四百多萬畝,改善航道六百多公裏。它的確起到了造福於民的作用,多次控製了漢江這條容易發怒的蛟龍,減少了下遊人民的災難。
這個水庫具備防洪、發電、灌溉、航運、養殖等多種綜合效益,被周恩來總理譽為“全國唯一五利俱全的水利工程”。
數十年來,丹江口工程累計創造的防洪、發電、灌溉等綜合效益五百多億元,超過工程造價的五十多倍。在三峽工程之前,它是長江流域控製作用最好、綜合效益最大、功能最齊全的水利樞紐。
時間進入新世紀,2005年9月26日,南水北調中線丹江口大壩加高工程開工,漢江上這座鋼筋水泥築就的巨人,又開始了第二次生長。
這次生長簡稱“穿衣戴帽”,讓它變高變厚。
具體說,就是將壩體上的大麵積舊的薄層混凝土拆除,然後進行混凝土鍵槽切割,對老壩體混凝土裂縫等缺陷檢查並處理,閘墩鑽孔植筋,基岩開挖,貼上新的混凝土,使大壩培厚加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