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岔渠首樞紐,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陶岔在丹江口水庫東岸的河南省淅川縣九重鎮陶岔村,這兒既是引水進京總幹渠的渠首,也是丹江口水庫副壩。
調水工程從這兒開始,向東北方向沿線挖渠引水,經唐白河流域,過江淮分水嶺,沿黃淮海平原西部邊緣,在鄭州以西穿過黃河,沿京廣鐵路西側北上,跨越淮河、黃河、海河流域,自流到北京、天津。輸水幹線總長1421公裏。
陶岔渠首過去是一個農用的灌溉水渠,初期工程建於1974年,渠首閘頂高程隻有162米。
新建的渠首樞紐,在原渠首閘下遊70米處,由引水閘和電站等組成,設計閘頂高程176.6米,軸線長265米。水閘上遊為長約4公裏的引渠,與丹江口水庫相連,水閘下遊與總幹渠相連。
汽車出丹江口,繞道老河口市,經過淅川縣城邊緣,才來到陶岔。我看到,渠首樞紐工程正在加緊施工,河道低處,工人們已把浮土碎石層剝下,露出了深處的堅固的老岩石層,然後在上邊植筋、灌漿、築壩,哨音、車輛、人群,一片繁忙景象。
這個渠首樞紐工程外加一座新大橋,總投資1個億。
我們的汽車前行,有一個矮個子、麵色黑黃、皺紋深陷、隻有一隻胳膊的中年人揮著小旗子指揮過橋。我感到好生奇怪,難道工程隊裏也有殘疾人上班工作嗎?
過橋後,我下了車,問這位指揮者:
你貴姓?
我叫李有群。
你也是工程隊的?
不,我是本地農民。
那你也在工地上班?
我維持秩序。渠首就在我們村。
你的胳膊怎麼了?
修丹江水庫時傷了。
能不能說說你的經曆?
行啊。
我們坐在樹蔭下的小木凳上,隨意地交談起來。
李有群生於1949年,本地陶岔村人(現已改名丹陽村,據說是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建議改的,因渠首外邊是丹陽河,丹陽古國所在地)。1970年修丹江口水庫時,他是個壯小夥子,拉土方讓鋼絲繩把右臂鉸斷了。當年工地受傷人數是2888人,死亡144人。傷由國家給治好,縣殘聯負責監管。他現在享受低保,每月有60元生活費,有病殘聯給看。前些年鄉上成立旅遊辦,安排他打掃衛生。現在南水北調渠首開工了,鄉上讓他招呼工地秩序,疏導老橋交通,指揮過往行人。
“那你生活費夠嗎?家裏還有什麼人?”我問。
“夠了,人要知足。我家是四世同堂,老父親90歲了,耳不聾、眼不花,還能幹活,沒事時還常到渠首來轉轉,說是要看到清水流北京呢。3個兒子分了家,各過各的生活。我跟大兒子過,他開了個小餐館,還不錯。孫子已經12歲了,上小學,國家免學費,這一屆政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