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大典》是中國古代最大的空前絕後的一部百科全書。全書共22937卷,11095冊,總字數約3.7億。
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告訴翰林學士解縉:“天下古今事物,效載諸書,篇帙浩繁,不易檢閱。欲采各書所載事物,類聚而統之以韻,以便考索……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理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編輯為一書,毋厭浩繁。”
到了第二年十一月,書成,名為“文獻大成”。但朱棣還覺得不滿足,又命姚廣孝、解縉等開館於文淵閣,召集中外官員及四方宿學老儒充當纂修,命國子監及在外郡縣學生員繕寫,並叫光祿寺供給酒饌。當時參加的人數,據說在3000人左右。
永樂六年冬,書成,取名《永樂大典》。在這部書之前,我國曆史上已編纂了不少類書。然而,卷帙最多的不過1000多卷。三國六朝時,魏纓襲等編纂《皇覽》680卷,梁有劉孝標的《類苑》120卷,北齊有祖艇等的《修文殿禦覽》360卷;唐代有魏徵等的《文思博要》1200卷,許敬宗《瑤山五彩》500卷,歐陽詢《藝文類聚》100卷,虞世南的《北堂書鈔》160卷,張昌宗等《三教珠英》1300卷;宋代有李防《太平禦覽》1000卷,王欽若《冊府元龜》1000卷,晏殊的《類要》77卷。
就現存的《藝文類聚》、《北堂書鈔》、《太平禦覽》、《冊府元龜》諸書看來,他們都是分類抄輯的群書。《永樂大典》依韻目的次序編纂起來,一字不改進行抄錄,也是空前未有的體裁。《永樂大典》的這種體例,原來是依據元朝陰時夫的《韻府群玉》和宋錢諷的《回溪史韻》的體裁而編的。他們把每個字依照“韻目”的次序編纂,但篇幅卻都很小。《回溪史韻》已散失,僅見殘本;《韻府群玉》則隻有20卷。《永樂大典》卻將其擴大了1000多倍。
也正因為這種特殊的體裁,無數宋元人的詩文和古代的方誌、醫書、雜書以及宋、元、明人的小說、戲曲等等,被大量保存、收錄在內。當時所依據的主要是文淵閣的藏書。但就今日所傳的《文淵閣書目》看,有許多書是超出《書目》之外的,特別是關於小說、戲曲等書。編者們並沒有“正統派”的文學觀念,眼光相當闊大,見解十分“通俗”,也因此而留下了許多最可寶貴的民間文學作品。吉本《西遊記》的一段《魏徵夢斬徑河龍》被收錄在“夢”字內;最早的平話《薛仁貴征遼》全部被收錄在“遼”字內。假如《永樂大典》全部保存到現在的話,國人將能對中國古代文學史有更深的刻全麵的認識。
不幸的是,這部大類書的命運是悲慘的,它的命運就如同災難深重的舊中國一樣,受盡了種種磨難和摧殘。雖有正、副兩部,但都沒有完整地流傳下來。
《永樂大典》自編成之日起,一直深藏內府,一般人無緣得見。明成祖朱棣雖然動員和花費了眾多的人力物力修纂了《永樂大典》,但在明代各帝王中,查閱過《大典》的卻寥寥可數。據記載,隻有明孝宗和明世宗兩人最酷愛讀書,常閱《大典》。明孝宗曾經把《大典》中的醫藥秘方抄賜過《大醫院》,明世宗案頭常置數冊,按韻索覽。
嘉靖皇帝對其十分鍾愛,某日宮中著火,嘉靖皇帝一夜之間連頒三道聖旨搶救《永樂大典》。之後嘉靖特意命人照原本重錄,以另外保存。重錄本與永樂正本的格式、裝幀完全一致。《永樂大典》重錄後,有關其下落的記載很少,以致以訛傳訛,弄得撲朔迷離,隱晦難覓了。
明神宗萬曆中,南京國子監祭酒陸可教曾建議刊刻《永樂大典》,但他沒有說用哪個本子來刊刻。太史令李維幀說過“其書冗濫可厭,殊不足觀”的話。他對《永樂大典》的看法當然是錯的,但從他的話來看,好像見過似的,從他們二人的言行可以看出,明萬曆時期《永樂大典》尚是完整無缺的。
至明末,有些人就認為《永樂大典》已經不存在了。明史專家談遷在《國榷》中有言:“萬曆末,《永樂大典》不存,抑火失之耶?”談遷以為正本、副本早在萬曆末年已經不存在了。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裏也持有與談遷一樣的看法,認為“全部皆佚”。
明末宦官劉若愚熟悉宮廷內情,寫了《酌中誌》,以記述明末宮闈舊聞秘事著稱,書中記載;“舊《永樂大典》兩部,今又見貯於何處也?”在明清之際,宮廷內外的人由於不知道《永樂大典》正本抄本所在,因而便猜疑它們已經不存在了。
那麼,《永樂大典》究竟還存在嗎?清代康熙年間,徐乾學、高士奇等人在皇史宬發現了《永樂大典》,是嘉靖抄本,並已有殘缺。那麼,《永樂大典》究竟還存在嗎?雍正間又把《大典》副本從皇史宬改貯在翰林院。李級、全祖望在翰林院也見到過。全祖望卻認為正本沒有遺失,藏在乾清宮裏,他曾經想建議用宮裏的正本來補配副本。直到清末纓基孫也抱有與全祖望相同的觀點,而且他認為正本是在嘉慶間乾清宮失火時消亡了。但實際上,全祖望、纓荃孫對正本的下落都隻是猜測之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