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討論:“被謀殺”的錢雲會(1 / 3)

參與者:楊子雲(騰訊網公益主編)、薩支山、楊早、淩雲嵐(1217倶樂部)、施愛東

【施愛東】許多非官方的網上調查顯示,今天依然有許多網民認為錢雲會是被謀殺的,你們也認為錢雲會是被謀殺的嗎?

【淩雲嵐】無法做出判斷。

【楊子雲】我從許誌永的報告出爐後,就清晰地認定這個事情不是謀殺。但即便事實如此充分地說明錢雲會不是被謀殺致死,人們普遍對“輪子下的中國”這個隱喻心有戚戚。

【楊早】我同意愛東的分析,謀殺如果采取這樣的方式,成本太高了,所以應該不是謀殺。但是,一樁非謀殺死亡,被包裝成極其像謀殺,恐怕也不能僅用謠言來解釋,它必然是一個合力的結果。

【施愛東】你說的合力,主要是哪幾個方麵的合力?

【楊早】合力包括村民、媒體、“公知”、官方,錢雲會身上,肯定有著不同的利益鏈條在絞動,這些鏈條不理清楚,“謀殺錢雲會”就是一個永遠的謎團。

【施愛東】永遠是多遠?你認為此事永無真相?

【淩雲嵐】恐怕很難有能被所有人相信並接受的真相。

【薩支山】我不認為錢雲會是被謀殺的,如果這個謀殺是指具體的謀殺的話。不過,還有一種抽象的謀殺,代表著錢雲會一類人的必然命運。或者說在事實上不是被謀殺,但在這個世道上,錢雲會應該“被謀殺”。

【淩雲嵐】有此前那麼多因拆遷而起的死亡事件做鋪墊,所以錢雲會應該“被謀殺”。

【楊早】是的,從既有的曆史流傳來看,所有的技術分析、法律判決,都會慢慢被時間淹沒,而“錢雲會被謀殺”的印象卻會一直流傳下去,以後也會有人再出來辯誣,但很難清除這一“被謀殺”的印象。

【施愛東】說的是。事實有真相,但在許多人的心裏,永無真相。其實,錢雲會和那些“民主公知”們一樣,他們都是自許“為民請命”者,“公知”們為錢雲會而鬥爭,骨子裏也是為自己而鬥爭。

【楊早】愛東這一點說得對,很多“公知”確實從一開始就將自我投射到了錢雲會身上,為錢雲會呼喊,其實就是為自己這一類人呼喊,也是提醒公眾注意他們的危險境遇。

【施愛東】錢雲會也是被民意和自尊“綁架”了的悲劇人物,在他事業的頂峰時期,就做了上訪這一件事,一件幾乎不可能有結果的事,孜孜以求,不惜坐牢,不惜犧牲自己一生的幸福。如果我們不過分拔高錢雲會的話,他身上明顯帶有“刁民”的氣質。當然,推動曆史進步的,從來都是帶有極端色彩的“刁民”,順民是不會推動曆史發展的。

【楊子雲】我認同施愛東文章中的分析。“公知”們由雞蛋情緒驅使,網友們由官民7#立情緒驅使……雖然人們都在這個不確定的時代希望尋求真相,但當真相真的呈現出來時,他們並不願意接受。

【薩支山】我發現在錢雲會案中,“公知”們的表現和藥家鑫案裏的張顯很像。

【楊子雲】這兩個案件還有一個共同點:不願意參與道德群轟的法律人都聲名掃地!錢案中的許誌永和藥案中的李玫瑾有相同的遭遇。

【楊早】所以錢雲會案一出來,我就認定,他是不是被謀殺,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身上投射的社會1情緒。藥家鑫案也一樣。

【楊子雲】我注意到張顯也不是法律人。而法律人的法定職責就是不參與道德合唱,以法律人的理性去剖析事件。

【施愛東】斯偉江經錢案一役,已經儼然上海律師行的第一人。錢雲會案,成就了許多名人。

【薩支山】法律人不參加道德合唱和法律人不追求道德,這個要區分。

【楊早】法律人同時兼有“公知”身份,這種時候應該如何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