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討論:“我們媒體就是喜歡大合唱”(1 / 2)

參與者:綠茶(《文史參考》主編、原《新京報》編輯、“一百年一百人”的策劃者之一)、楊早

【楊早】今年關於辛亥的傳媒報道,你覺得有什麼新意嗎?

【綠茶】辛亥的傳媒報道中,我看到都比較傳統,有新意的地方不多。《新京報》也好,《文史參考》也好,都以自己認為合理的方式呈現,但沒能引起驚歎。倒是後來《南方周末》刊的一組秦暉的文章,分量夠重。但也不以出新為目的。

【楊早】今年之前,你對媒體的辛亥紀念有任何期待嗎?

【綠茶】蠻期待的。從年初《瀟湘晨報》的“人民路”策劃開始,我覺得今年的辛亥紀念大有可做的文章。後來參與《新京報》辛亥選題策劃,發現其實還是很有難度。陸續又看了一些出版的辛亥書,覺得媒體也許很難突破一些底線。慢慢地,我就放棄這樣的念想,加之曾一度不讓大力宣傳辛亥,而要先遷就建黨。後來,幹脆越來越無感了。

【楊早】那你覺得,紀念辛亥,主要難度在哪裏?是政策底線太強硬,還是這麼一個大話題,在媒體層麵也做不出什麼新意來?

【綠茶】難度來講,政策是一方麵,我想,更多的還是媒體自身對這個大選題把握不準。沒有相對專業的人,如果引進專業學者,又不了解媒體的運作方式。所以,各家都隻能在形式上力求出新。而辛亥涉及的事件和人物眾多,對專題的可操作性也是一大挑戰。

【楊早】那你覺得,媒體每逢碰到這種整數紀念的大選題,比較適宜的做法是什麼呢?是不是就注定隻能水過鴨背,在形式上做文章?

【綠茶】媒體在應對紀念大選題時,通常是兩難的。一方麵,覺得有題可做,可以盡情發揮一下;另一方麵,又覺得大家都在做,很難做出自己的獨特性。這就讓大家慢慢習慣了應景之風,在形式上力拚。我認為,媒體在麵對這些大選題時,最好能放下架子,從讀者角度出發,來傳達想要表達和讀者需求的內容。

【楊早】你這點說得很對,我總覺得曆年的紀念,都沒有做到跟當下的讀者建立起相關性,所以編者、讀者兩頭為難。你覺得要怎麼樣才能在這種曆史的大選題上,建立大眾媒體與讀者的相關性呢?

【綠茶】故事。一定要講故事。我們大眾,從小就是在故事中長大的,隻有故事是最直接的曆史信息接收方式。所以,我認為媒體應該在這方麵更有想法。非虛構寫作,也是曆史重大選題的一種操作方式。

【楊早】在你看來,《新京報》的“一百人”係列算成功嗎?

【綠茶】我認為不算是很成功。雖然在講故事方麵下了一些工夫,突出一些人的細節故事,但總體策劃顯得過於單一,一百人散落開來,沒能凸顯出小細節和大曆史的關係。這個策劃比較成功的是插圖。當然,人物的選擇也頗多思量,但雷同性偏多。

【楊早】那麼今年幾乎數得上的出版社都有辛亥的選題,就你目及,哪些書算是有策劃新意的?出版社選題應該如何跟大眾媒體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