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討論:喜歡民國嗎?(1 / 3)

參與者:劉丹青(香港中文大學傳播係研究生)、魏玲(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生)、施愛東、薩支山(1217倶樂部)、淩雲嵐

【淩雲嵐】喜歡民國嗎?如果喜歡最主要的原因是什麼?

【劉丹青】喜歡。我完全是因為民國人物而喜歡民國的,對我來說,有張愛玲、蕭紅、沈從文、魯迅的時候就是最好的時候。就像董橋所說,張愛玲一個人就足夠香遍港大的所有廁所,我覺得人物以外無時代。

【魏玲】喜歡。在我的想象中,民國的生有生的樣子,死有死的樣子,不像現在,糊裏糊塗的生,不清不楚的死。我喜歡張愛玲,喜歡蕭紅,順著就喜歡了他們的時代。我也喜歡張季鸞、史量才,喜歡邵飄萍、林白水。大一上中國新聞史課,講“萍水相逢百日間”;講蔣介石說“我有一百萬軍隊”,史量才答“我有一百萬讀者”——我很著迷,覺得民國的報人說人話不說鬼話,有人格也有報格。我對新聞的情結,有相當一部分來自這裏。

【淩雲嵐】陳丹青使用了“民國範兒”這個詞,你覺得有“民國範兒”嗎?如果有,你能表達一下你理解的“民國範兒”嗎?

【劉丹青】我覺得“民國範兒”其實是一種腔調。人們煞有介事,但是不以煞有介事為恥。民國時代的好多想法、文學、做派,都是不成熟的,有很多生澀、做作的地方,比如徐誌摩的詩多麼肉麻,可是他肉麻得一點兒都不拘謹,也不因為這個羞縮不安。所以他的腔調居然沒有被垢病,甚至還打動了一些人。腔調本來是個讓人討厭的東西,但是如果你的腔調不是扮演出來的,不是用來嘩眾取寵的,你是安靜、有分寸、真誠的,做足自己的腔調,那腔調就成了一種風度,一種範兒。許知遠說,徐誌摩最打動他的地方就是不合時宜。我想民國人物都是這樣,他們做的事,他們寫的文章,他們的那種姿態,有一些不是我真正喜歡的,但是我喜歡他們做這些事兒的時候那種偏執、懇切、一意孤行的勁頭。

【魏玲】我看過《新周刊》做的“民國範兒”,它講的是一種時髦的噱頭。就像“複古風”、“回力鞋”一樣,姿態和腔調都是刻意做出來的,挺沒意思的。但是我覺得存在有民國氣質的人,比如我的新聞史老師艾紅紅。我有一次寫到艾老師,說她:“有些擰巴,有些不合時宜,保有敏感的良知,甚至有些傻乎乎的堅持。”這大概就是我理解的“民國範兒”。

【淩雲嵐】今年民國中小學教材很熱,重新出版了不少,你看過嗎?你對自己中小學時候使用的課本滿意嗎?如果不滿意,你覺得最大的問題在哪兒?

【劉丹青】我沒有看過民國教材,但是我不喜歡我自己的中小學課本,我覺得類似《那不是一顆流星》、《七根火柴》這樣的課文真的很蠢,難得有一篇《社戲》,還要背書下注釋,考試的時候好能答出什麼是“鐵頭老生”、“湧動著的鐵的獸脊”。當時我覺得魯迅真蠢,他正經、貧窮、樸素,像黨員一樣注意道德,我從沒想過他會有妻子、愛情和子女,印象中他就是個會寫文章的焦裕祿,直到大學時候我才矯正了我對魯迅的印象。我非常喜歡《記念劉和珍君》,即使第一次看到它是在課本裏。可是後來做的習題,分析實在太多,多到我要花一些力氣保持我對這篇文章的好感。審美就像點到為止的恭維或恰到好處的幽默,是禁不起重複的。複習了十遍的時候,我還咬緊牙關堅持喜歡這篇文章,可是複習到三十遍的時候我真的堅持不下去了。我覺得那麼粗魯地把一些不美、不好的文章,教給小孩子,或者把一些好的、美的文章,那樣粗魯地教給小孩子,真是審美上的強奸。

【魏玲】沒看過民國教材。小學隻記得葉聖陶先生的“那片/綠綠的/爬山虎”,中學記得很多篇魯迅的文章。但那時候,隻要是在課本上的就很難喜歡得起來,因為要寫中心思想、時代背景,要回答“作者為什麼把XX比喻成XX?”而答案都是要提前背好的。因為中學時的陰影,我到現在看魯迅也有複雜的感覺,要把他從壞人扭轉成好人,好像他是“改邪歸正”的。不像對其他的作家,一開始就是喜歡。是考試抹掉了美感。我覺得中小學語文課的唯一目的是,在孩子心裏建立文學的美感,然後小心地保護這種美感。

中學有一篇課文讀的時候流淚了,是汪曾祺的《黃油烙餅》。那一篇是選讀,不考試。

【淩雲嵐】你覺得自己對民國的印象中有沒有想象的成分?

【劉丹青】我喜歡民國,但是我沒有仔細分析過,到底我喜歡哪個樣子的民國,可是我想,如果民國沒有張愛玲,沒有旗袍,沒有先生,沒有那些細節考究、緩慢審美的部分,我也還是會喜歡民國。我記得張愛玲說過,她喜歡上海,就因為在這裏可以隨便把痰吐在大街上。我理解張愛玲的那種喜歡,我也相信有的感情是可以承受不堪的,因為你喜歡的就是這份不堪。如果說對民國的印象,我想在我試著去猜測它,理解它,有機會對它形成印象之前,它那種瀟灑、不裝腔作勢就吸引到了我。何況我不知道,對於過去的時代來說,到底有沒有所謂真相存在。一個時代隻要過去了,它就再也沒有真相,隻有印象了,或者慢慢的,印象取代了真相、變成了真相。我想民國印象是沒有辦法去補充、較真或者修正的,因為民國早已經像魏晉一樣,被人們意淫很久了。

【魏玲】當然有。連自己生活的時代都很難看清楚,不用說別人的時代了。一個人的記憶包括“回想”加“重構”,集體記憶也是。我們印象裏的民國大概比真實的民國要美得多,但有一個想象的去處也很好啊。

【淩雲嵐】如果對比當下和民國,你覺得最大的區別在哪裏?

【劉丹青】我覺得我們沒有錢,沒有貴族了,所以也不再有大家。人是可以窮到沒有文化的,精神不是一個遺世獨立的東西。教育可以自己爭取,教養很難獨自獲得。等你可以養活自己,支付自己的時候,再養成教養就來不及了。小資做派之所以被人取笑,我想就是因為,那是當你有了支付能力之後,臨時急就,給自己加上一些舉止、言行,一些氣氛和腔調,就像割雙眼皮或抽脂一樣不自然。我想這就是區別,我們有很好的教育,但是在我們小的時候,我們沒有錢去獲得教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