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者:吳為(CCTV5主持人,現主持《體育星探》節目)、劉倩
【劉倩】作為一位體育新聞從業者,你是怎樣看待體育、中國體育的?
【吳為】體育,對我來說,應該成為教育的一部分。你文章裏隻提到嚴複,其實馬約翰教授對中國體育的影響要遠勝於嚴複。馬約翰求學時是體育健將,比賽中經常擊敗外國學生,卻因此得到外國人的敬重。他堅持認為:“體育是培養優秀公民最有效、最適當、最有趣的方法。”這種觀點我很認同,體育是幫助人建立健全人格的不可替代的途徑。現代奧林匹克之父顧拜旦,也將體育納入教育的範疇。
【劉倩】“體教分離”,的確是現行中國體育製度中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但是,另一方麵,從中國的教育傳統來看,“重文輕武”思想是主流,現在有幾個家長願意孩子從事競技體育?有幾個家長能夠鼓勵孩子分出學習時間來鍛煉?
【吳為】我上學的時候想打球,我爸就說我“不務正業”。這種傳統觀點是比較具有代表性的。說到傳統,孔聖人也認為駕駛和射箭是必備技能啊。而且有史料記載,孔子擅長舉重。
【劉倩】嗬嗬,孔門弟子七十二賢,都是身通“六藝”的。這“六藝”,在孔子的時代指的還是:禮、樂、射、禦、書、數;但到了秦漢以後,“六藝”的內容就變成《禮》、《樂》、《書》、《詩》、《易》、《春秋》六部儒家經典了,禮樂文明那一套大行其道,武德徹底式微。
【吳為】那是出於統治者的需要,全國人民都練武,江山不牢靠啊!這跟漢武獨尊儒術是一個目的。董仲舒揣摩上意,揣摩得很準。後世的統治者也普遍都很喜歡這套理論。
【劉倩】為什麼說是幫助人建立健全人格的不可替代的途徑呢?是不是因為體育中存在一些很美好很積極的精神,諸如團隊、勇氣、榮譽等?
【吳為】勤奮努力、堅韌的意誌力、團隊之間的精誠合作、尊重競爭對手、有正確的勝負觀、如何看待榮譽和挫折、傷病中怎樣東山再起……這些寶貴的精神,都是能且隻能通過體育鍛煉、比賽獲取的。阿赫瓦裏的故事你聽說過嗎?人稱馬拉鬆比賽中“最美的墊底者”。他是坦桑尼亞的一名長跑運動員,在墨西哥城奧運會上參加馬拉鬆比賽時,中途摔傷,肩膀脫臼,所有人都跑完了,隻剩他一人拖著條腿一瘸一拐地跑進體育場。全場觀眾起立為他鼓掌,他終於跑完全程。他說:我的祖國把我從七千英裏外送到這兒,不是要我開始比賽,而是要我完成比賽!
【劉倩】這個故事,讓我想起魯迅說過的一段話:“中國一向就少有失敗的英雄,少有韌性的反抗,少有敢單身鏖戰的武人,少有敢撫哭叛徒的吊客;見勝兆則紛紛聚集,見敗兆則紛紛逃亡……我每看運動會,常常這樣想:優勝者固然可敬,但那雖落後而仍非跑至終點不止的競技者,和見了這樣競技者而肅然不笑的看客,乃是中國將來的脊梁。”
【吳為】體育的功效,就是培養人格,補充教育的不足。在我看來,這也是馬約翰對中國體育最重要的貢獻。早在1926年,他就寫成了《體育的遷移價值》一書,認為“體育運動的教育價值,不隻限於運動場上,而且能夠影響整個社會”。體育不僅可以補充教育的不足,還可以像奧運會原初宗旨所說的那樣,促進不同種族、宗教、國家、生活方式、價值觀的人們之間的互相理解。國人總提奧林匹克精神,其實還有這樣一種讓人們相互理解的“奧林匹克主義”。顧拜旦說過,奧運會應體現出兩個境界:美和尊嚴。
【劉倩】對,我們看奧運會,賽場上表現出來的美和尊嚴真是讓人感動不已。
【吳為】可是,奧運會比賽中,那些為了追求成績使用違禁藥物的人,有“美”可言嗎?還有,糟糕的是,查得出來的是興奮劑,查不出來的是高科技。種種違規違禁行為,簡直太多了。
【劉倩】在你看來,這些問題的根源在哪裏?
【吳為】對國外運動員來說是:成績,由成績帶來的巨大的利益。對中國運動員來說是:成績、利益、政績、民族榮譽感。有人曾經做過一份問卷:如果給你使用無法檢測到的興奮劑,你會因此獲得奧運會金牌,但可能會折壽十年,你願意使用嗎?問卷發給歐美兩千多個運動員。絕大多數的運動員都回答:願意。這說明,奧運會冠軍對於絕大多數的運動員來說,都意味著改善家族生存狀態,平步青雲。即便是發達國家的運動員,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