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者:吳璿(魔時眾趣傳播公司總經理)、李芳
【李芳】你辭職投身互聯網創業,進行“社會化商業”,並探索“社會化營銷傳播領域”,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
【吳璿】2007年底,我有一個朋友希望用SNS的方式做一個基於趣緣的消費類社區,希望我能加入,於是我就辭了工作,開始創業。其實社會化商業就是social business,和現在美麗說、蘑燕街的模式是類似的。
【李芳】2011年你成立了“眾趣研究院”,我的理解,眾趣研究院其實是充分利用了微博這個新生事物,在營銷方麵進行新方式的探索。
【吳璿】以微博為代表的社會化媒體,是未來的重要趨勢,我們服務的領域是營銷,但實際上研究的領域就不隻是營銷,畢竟社會化媒體的影響是在各個方麵都看得到的。
【李芳】在社會化媒體這個大的範疇裏,推特、微博的出現,似乎完全推翻了之前流行的SNS類產品的概念,無論是設計者的理念,還是使用者的目的,都有了徹底的改變。
【吳璿】推特和微博是SNS之後的社會化媒體,SNS主要是指“以實名製為基礎,導入用戶線下關係的互聯網社區產品”,比如國外的Facebook,國內的人人網、開心網,以及QQ的一部分產品。SNS的核心是六度空間。六度空間就是說,你要認識世界上任何一個人,隻需要通過六個中間人就可以。但是在六度空間的構建中,好友關係需要雙向確認;而微博是基於信息的單向關注,所以有人說是從六度變成了兩度。
【李芳】也就是說,SNS類產品的開發,參照物實際上是我們現實社會的社交模式,是呈鏈條狀連接的,熟人連著熟人,縱橫交錯,從而形成了一個複雜的社交圈。而推特和微博的出現,徹底改變了這種模式,用戶可以自由關注、評論感興趣的人,而不需要得到對方的許可,因為這種產品的大前提,就是信息完全的開放。
【吳璿】SNS的產品最初都是基於桌麵互聯網,大家大塊使用時間,而核心在於“用戶的關係”,比如,你要是不導入你的真實關係,人人網或者開心網都沒法玩,甚至連菜都偷不起來。推特最早的出發點在於“說說你現在在幹啥”,這是一個基於信息而不是關係的出發點,因為你發的信息所有人都能看到。
【李芳】現在的SNS產品,其實也具有微博的功能。“開心”、“人人”都可以更新狀態,功能跟微博很相似。
【吳璿】先有Facebook,後有推特,然後它倆殊途同歸了。2007年的推特還沒有導入社會關係,也不能發圖片和視頻。但後來迫於用戶的需求,也做了一些改變。新浪微博最後出來,直接抄成合體了。新浪微博其實不是推特,它本質上還是一個SNS!雖然它是單向關注而非雙向好友,但是一上來就會讓你導入你的社會關係。我們使用它並不單為了說“我正在幹啥”,甚至還刻意希望我的社會關係中的人關注我。
【李芳】作為一名普通使用者來說,QQ、“開心”、“人人”、微博的用途其實是不一樣的,這與開發者最初的設定和定位是有關係的。
【吳璿】“人人”是以學校作為根據地,同學關係起家,但一直有孩子們畢業了怎樣辦的問題,好在中國人多,他們每年開學都去學校掃樓做宣傳,所以用戶數量一直得以保持。“開心”是新浪前員工開發的,以同事關係起家,一度以其用戶是白領、很優質作為一個巨大賣點,而且在小遊戲領域先拔頭籌。嚴格地說,QQ是一個產品係列而非單一產品,它的根據地就是IM即時通訊,是一種溝通工具,所以做其他的都是摟草打兔子。其他的,大部分都死了,還有像linked之類偏重求職的,在中國都做不起來……
【李芳】嗯,所以“人人”和“開心”在產品創建時,都是具有特定的目標群和聯絡渠道的,保證了他們的固定用戶。但實際上普通用戶並不希望同時使用所有這些產品來維係社交關係,總是會有所側重和偏好的。
【吳璿】同學與同事關係,這兩種關係並不是自然賦予的,隻是一段時間內屬於同一個組織才有的。這種關係具有時效性,在不同的時間內其距離感也是不同的。社會化媒體可以幫助人維係同學與同事關係,但當他們同屬於一個組織的屬性被解除的時候,人際關係將會產生分化:產生私交的會轉化為朋友,一般性的則成為有需要才會聯係的熟人,剩下的則根本可能被淡忘,畢竟,人能夠處理和應對的社會關係是有限的。社會化媒體通過“導入聯係人列表”與“填寫所屬信息”等功能,可以將已有的社會關係簡單轉移到自身平台’從而幫助用戶維係,以及在同組織屬性被解除時進行聯係,但這並不代表通過它就能把未成為朋友的前同學與前同事維係到原有的關係強度。現有的同學與同事在使用同一個社會化媒體時,也會因為同組織的屬性而選擇性地展現信息,例如“同事都用新浪微博所以我自己會使用飯否,這樣就可以抱怨工作和同事了”。而基於求職需求的社會關係,也因為其需求的時效性而很難長期維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