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故宮“重扉輕啟”——眾說紛紜“十重門”(1 / 3)

故宮“重扉輕啟——明清宮廷生活文物展”於2011年9月在法國盧浮宮盛大開幕,兩座顯赫的前王宮、兩家擁有無數珍奇的現代博物院的多重複奏,讓這一展覽甫一開辦,就吸引了無數人群一人們靜立於張貼著《康熙帝便服像軸》展標的大門口,等待進入另一個古老而神秘的王朝。“重扉輕啟”為中文展名,據故宮博物院常務副院長李季介紹,意指“將禁衛森嚴、多重院落的紫禁城一層層的宮門徐徐打開”,至於“重”之讀音,亦可見仁見智,可為“重物”之“重”音,亦作“重來”之“重”音,兼有厚重大門與重重宮門之意。

就在故宮於法國盧浮宮大展之前,從2011年5月到8月,故宮在國內上演了另一場“重扉輕啟”的大戲:2011年故宮“十重門”係列醜聞。百日之內,故宮所有的錯處、短處似乎都一並暴露在世人眼光之下,最為莊重、專業,與世俗少有聯結的神秘的故宮,變成任何一個人都可以譏笑、嘲諷和低看的笑話。

本是一個的故宮,被分裂成彼此割裂的形象:在法國的“好”故宮和在中國的“壞”故宮。如果說關於“好”故宮法國大展的報道多是公文性質的標準報道,媒體並未主動深入,因此顯示出報道的某種統一性;那麼各家主要媒體以及網絡、微博等自媒體關於“壞”故宮的傳播,則是在經過種種豐富的調查取證乃至各種謠言傳播等多種方式後,亦呈現出一種輿論的高度統一性,即抒寫故宮之“惡”。造成這一狀況的原因當然在於故宮本身存在的種種內部管理和體製問題;但這種“多聲部的媒體,單一化的輿論”傾向同時暴露出當代文化的某種深層生態。換言之,故宮之“惡”並非獨由故宮所造,觀眾們更願意聽到什麼相信什麼、媒體更樂意追逐什麼報道什麼,這些來自不同方向的合力共同催生出故宮當下的輿論形象。

故宮“十重門”

最初敲打在故宮門上的那粒小石子,就是石柏魁。

這個故宮5月失竊案的犯罪嫌疑人,一個矮小、瘦弱、有著恐高症、脊椎受過傷的小人物,在2011年5月8日夜輕易闖過故宮重重安保,行竊成功,盜得九件展品。

收藏家馬未都得知故宮失竊後當即發微博:“我以為故宮壁壘森嚴,層層安保措施,技防、人防、犬防,三防合一,尤其是那一百多條狼犬六親不認,那賊如何過得了這關?!再說齋宮身處故宮之心髒,弄熟地理環境都難,像我這樣的‘老故宮’都憑印象畫不出準確位置來,可見那賊真是賊心賊膽,膽大心細,居然得手。”而隨著嫌犯石柏魁的落網,人們最初的大盜想象為之一空,懸疑劇一變而為諷刺喜劇,網友張晗失望了:“故宮偷竊案這麼快就破了真是讓人幻滅,我想賊應該穿著筆挺西服,戴著黑超大墨鏡,開著隱形飛行器超低空掠入,或是挖了一條直抵齋宮的隧道,然後幹掉一百多隻護殿犬,最後破掉層層射線網得手。這才牛逼,哪像現在,笨賊居然留了指紋’而且是逛故宮臨時起意,網吧被抓,這都哪兒跟哪兒啊。”

可以說,並非單純的故宮失竊案,而是從最初對故宮失竊的懸疑、驚異到對故宮安保的質疑、嘲笑和譏諷這一完整過程方是故宮“失竊門”媒體輿論和大眾情緒的真謫。《南方都市報》的報道《故宮失竊案中的圍觀與想象?》即其中代表,報道戲稱:“在國人看來,故宮應該是安保係統最好的地方,它每天閉館後,有至少一千六百個防盜報警器、三千七百個煙感探測器和四百個攝像頭在運行,一百多條狼犬在巡邏。一個遊客是如何能在一天時間內熟悉故宮布局、摸清故宮各個崗哨的呢?種種懸疑引發了網絡圍觀第一季。可就在觀眾本來以為來的是跨國大盜或至少是一線城市慣偷時,僅僅五十八小時後,警方就神速破案,盜竊嫌疑人石柏魁居然隻是一名操山東口音的普通旅客,這真不異於本以為主演是湯姆·克魯斯結果來了個小廝。這種兒、理落差使得網友將熱情轉移到對缺錢才偷、臨時起意、留下指紋、偷後去網吧上網等有趣細節的調侃上,又引發了圍觀第二季。”

緊隨故宮“失竊門”之後的是“錯字門”,13日故宮為感謝北京市公安局的及時破案,向其贈送錦旗,上書“撼祖國強盛衛京都泰安”;隨即,網友發現“撼”字誤用,故宮初拒不承認,16日在官方微博上向公眾道歉。

14日,央視主持芮成鋼又在故宮這出大戲中加料添味,在微博爆料故宮於建福宮私設頂級會所,其“入會協議書”也被網友曝光。此時據故宮失竊不到一周,借其東風,建福宮迅速成為輿論熱點,與“失竊門”、“錯字門”並稱故宮“三重門”,成為5月文化熱點。

在最初的“三重門”後,不管是故宮或者是公眾,都以為事件已經平息,喜劇已近完結,誰也沒有料到在7月底,波瀾再生,故宮接二連三地被爆出更多的醜聞,重新成為輿論熱點。

第四重門:“哥窯門”。龍燦,一位有記者經曆的文物愛好者,通過文物研究界的一位熟人獲悉故宮藏宋代哥窯瓷器被摔碎,兩人在七月持續關注此事,在再無消息可追蹤後,龍燦於7月30日下午,通過微博發布:“故宮器物部手續不全,將國家一級品宋代哥窯瓷器一件出庫,不料被工作人員摔碎,故宮一級品一共才一千一百零六件。現在,故宮、文化部下封口令。”這條微博當天即被轉發上萬次。31日,故宮博物院證實,國家一級文物宋代哥窯代表作品青釉葵瓣口盤在進行無損分析測試時,因科研人員操作失誤被擠壓損壞。此時距事發的7月4日已有二十六天,輿論紛紛指責故宮保管不力且有意拖延瞞報、推倭責任,為故宮所藏一百八十萬件文物憂心不已。8月1日晚央視新聞頻道《共同關注》節目報道相關事宜,網友又發現節目中曝光的破碎宋瓷照片與故宮官網上的哥窯青釉葵瓣口盤圖片明顯不符,網上又是一片懷疑故宮調包的質疑熱潮。這成為第五重門:“瞞報門”。

財新傳媒下屬《新周刊》的《故宮蒙塵》係列報道隨後而至,這一係列報道爆出故宮屏風在修複時被水浸泡、故宮瞞報,人稱“屏風門”;又披露2009年的故宮私分票款案,是為故宮“封口門”,二者分居故宮“十重門”中的老六和老七。在財新相關報道中,記者任波特意指出此係“多人對財新記者指證”,並感慨“在采訪故宮的過程中,聽得最多的話是‘蓋過去’或‘捂住’。從竊案到文物受損,故宮的第一反應皆如此”。

《中國青年報》在8月5日推出報道《五件宋代書劄拍賣之謎》,翻出1997年故宮拍賣宋人書劄牟利一事,網上稱之為“拍賣門”,這已是第八門。13日,《京華時報》收到自稱“故宮職工”的一封舉報信,經初步調查後,《京華時報》於18日撰文《故宮承認丟失部分古籍》直指故宮百冊古籍遺失,將故宮推入第九重門:“古籍門”。

最後一門:“逃稅門”。原國家外彙管理局資本司副司長、國家行政學院決策谘詢部副主任陳炳才8月16日發了一條微博論及“故宮內存在多處非法經營”。與龍燦不同,陳炳才並不專注於故宮,微博上他直接針對故宮的發言僅三條;但剛發表了一條和故宮相關的言論,媒體即迅速跟進,將一條一百三十六字的微博迅速轉化成一篇篇有爆料、有調查並表示故宮尚無回音的憤怒報道。這種速度和敏感標誌著,隨著故宮事件的愈演愈烈,到了8月,中國的各家媒體已經處在某種興奮點上,追索著任何和“故宮”相關的消息,尤其是那些壞消息。

門後的“真相”

8月19日,距離故宮失竊已百餘天的這個下午,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在故宮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第一次對故宮“十重門”事件做出正麵回應,並向公眾致歉。經此之後,喧囂一時的故宮“十重門”事件逐漸淡化,退出輿論中心。

重新回看那三個月的媒體輿論,我們會看到層出不窮的各種爆料、各式內幕消息,以及有關故宮現在怎樣、應當怎樣的各路評論文章,但若仔細打撈,多數隻是平行滑動的信息碎片而已。媒體異口同聲,要求故宮公開、透明、監督、問責、改善體製,這些話都是真理,但隔靴搔癢的論述隻能讓這些真理高高飄在虛無之中,難以落地生根。眾聲喧嘩,可是普通讀者或者網友卻難以從中得到真正的知識、經驗與真相,更多的隻是累積了一股子無法排遣的情緒:對於故宮隱瞞、欺騙、拖延的憤怒,對公權機關濫用資源、內部腐敗墮落的憎恨,甚至還有一份對於文化人、文化部門微妙的譏嘲;當然很多人確實心懷一份對文物、文化的憂慮和關注一一隻不過,對某些圍觀者和媒體而言,後者有時候隻是前者的一層糖衣。或者,再往深言之,也許大量的圍觀者要的就是一種合理而正義的憤怒,而非審慎、複雜和糾葛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