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衛視宣布不播放廣告
焦點:宣傳喉舌or公共媒體
【點評】重慶衛視不做廣告了,休掉了市場這個舊婆婆,每年三億元的運行經費從哪裏來?勢必還得依傍一個新婆婆吧?那麼,新婆婆是誰?如何能保證新婆婆就比舊婆婆更清正更開明?市場中的電視台可能有許多婆婆,但她不必聽命於某一個特定的婆婆,可是,去市場之後的電視台就隻能聽命於某個特定的婆婆,這種單一形式的依附關係,隻能將重慶衛視變成新婆婆的單一傳聲筒。
重慶衛視的嚐試,並沒有采用完全市場化的方式來獲得“自由、獨立”的身份,而是通過“國有化”,使其徹底放棄從市場中獲取自身利潤的訴求(當然,並非所有重慶傳媒都如此,相反隻有一家如此),這有利於把媒體從市場/資本中解脫出來;至於能否實現服務於公共利益的職能,還在於“出資人”是否可以真正代表“大多數”人群的政治訴求。
孔子落戶國家博物館
焦點:傳統文化的複興之路
【點評】天安門廣場是一塊高度政治化的“神聖空間”,所有發生在這一空間內的異常事件,都一定會被用作政治風向的闡釋符號。孔子像落戶國家博物館,而國家博物館正處在天安門廣場東側,從一開始就注定了這是一個政治“事件”。盡管官方可以解釋為這是國家博物館的個體行為,但自我解釋和讀者闡釋從來都是不合拍的。孔子的站向、孔子的儀態,甚至孔子身上的寶劍,都一定會被解讀成一種政治隱喻,這是不可避免的。
但“孔子像”從豎立到撤下的時間如此之短,讓人覺得這次行為更像是國家博物館的無心之失。事實上,即使不在這裏擺上孔子像,“孔子”的回歸也已勢不可擋,海外孔子學院的遍地開花、大師熱、國學熱,在在顯示孔子及其所代表的文化傳統又有了“利用價值”。孔子像與其背後的國家博物館長年存在的“偉大的複興”展覽一樣,其深層動機都是主流意識形態對曆史的重新解讀與言說。
樂清錢雲會案
焦點:嘈雜的謠言與失語的真相
【點評】一波三折的錢雲會案,更像一部情節精彩,集謀殺、推理、偵探於一身的電視劇,人們願意相信“謠言”,尤其是被“獨立客觀”的媒體所“揭示”出來的“謠言”,這是因為“謠言”比真相更合乎當下中國的“社會及兒、理邏輯”。
《讓子彈飛》
焦點:“薑文製造”的革命隱喻
【點評】《讓子彈飛》是一部相當典型的“薑文製造”,政治、革命、殺戮、陰謀、預言……當然,一如既往,這還是個男性話語主宰的世界。所以,我的觀影感受是不驚喜,也不失望。好在薑文的政治寓言總是能夠留下一定的空白空間,也就此能夠引發不同角度的解讀。如果要以該電影為題進行討論,那麼討論“薑文在片子中說了什麼”,不如討論“人們在薑文的片子中各自看到了什麼”來得豐富。隻要中國的政治禁忌沒有完全消除,中國人麵對隱晦的政治話題的熱情就絕不會消失,而薑文式的政治寓言就會一而再、再而三地成為“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