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歌”遍地
焦點:意識形態?青春懷舊?純粹娛樂?
【點評】關於“紅歌”的爭論似乎是近幾年來被意識形態化了的左右之爭的延續,一些人看見“紅色”就條件反射地認為這是紅色恐怖的前奏,而絲毫不關兒、這裏的“紅色”到底還具不具有政治含義。暫且不管組織者坦言“紅歌”並不隻是“革命歌”,就是這些“紅歌”比賽的參與者也基本上是政府機構及附屬事業單位的員工,而不是那些被資本拋棄的“工農大眾”。值得關注的不是“紅歌”遍天地,而是究竟哪些人在唱“紅歌”:退休老人在公園唱“紅歌”,下崗工人在拆遷廠房唱“紅歌”,以及機關幹部在宏偉的禮堂裏唱“紅歌”,恐怕是很難整齊劃一的。當然,從更大的角度來說,現在早不是文化與政治密切扣合的時代,自80年代以來不僅文化完成了去政治化,而且政治運作本身也完成了去意識形態化。“紅歌”究竟還能具有多少“政治性”是值得懷疑的。
郭美美事件
焦點:微博拷問慈善信譽
【點評】郭美美事件如同之前沸沸揚揚的故宮事件相似,無不呈現了“微博控”1基本上是中產階級)對這些體製/國家附屬機關的高度不信任,仿佛什麼事隻要一沾“體製”的邊,就肯定是腐敗、權錢交易和黑幕。這件事再次呈現了微博問政的優勢,可以瞬間積聚大量的圍觀者(當然,也容易輕易地被轉移焦點,很難產生持續效應),也說明在微博時代,政府及附屬單位如何借重新媒體重塑自身的公信力是一個不得不麵對的問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也呈現了黨政及附屬單位與“人民”代表性之間的深刻斷裂。
《建黨偉業》
焦點:怎麼看獻禮片
【點評】《建黨偉業》和兩年前的《建國大業》用明星重新改寫了紅色/曆史記憶,使得90年代以來不斷重構的紅色經典與市場經濟下文化生產之間的裂隙走向彌合。恰如中影集團董事長韓三平,身兼兩部影片的製片人/導演於一身,在《建黨偉業》中扮演給一大代表拍照的攝影師,這某種程度上也成為這兩部電影的隱喻,一種成功的國家資本的市場化運作,既實現了主旋律的價值,又獲得了主流觀影群體的認可。但其平麵化的敘事也導致相當一部分知識群體對它們的失望:去影院看《建黨偉業》不如在家看微博上的影評和觀後感,獲益一定更多。
武漢、北京、成都大雨引發“看海”熱
焦點: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
【點評】記得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問題頻出,大雨、大雪、冰凍、大風……凡一碰到極端天氣,各大城市紛紛落馬,而在這些城市中被下水道、水中的電線、倒下的樹或電線杆等等吞噬掉的生命,也許永遠等不到哪怕是一聲道歉。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我們的城市缺失的恐怕都還不止於此。
李娜法網奪冠
焦點:舉國體製VS體育精神
【點評】李娜奪冠,國家、體委、各級相關單位照例要來分享榮譽,無奈這回冠軍不太配合,由此引發關於舉國體製的討論。不管舉國體製多麼有效率,在一些項目上多麼有優勢,在我看來,它和現代體育精神根本不相符合,它把有趣化為無趣,讓體育競技變得沉重且傷痕累累。一個真正大國應有的氣度,是可以容忍讓體育回歸單純的競技與娛樂,回歸個人挑戰自然和生理極限的精神,而不再背負國家榮譽的十字架。強烈推薦諾貝特·埃利亞斯所著Quest for Excitement:Sport and Leisure in the Cwilizing Proc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