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月(1 / 1)

調查陳光標

焦點:到底捐了沒?到底捐多少?

【點評】問題或許不在於爭論陳光標到底是不是“首善”,還是“偽善”,而在於近幾年來關於新富階層的社會責任為何隻是體現在捐款上。似乎捐得越多,越是有責任感的資本家,反之則是沒有責任感,仿佛捐款可以“贖罪”、可以“心安”。當然,積極捐款肯定比一毛不拔要好,但是如果討論的前提就是如何形成良性的慈善製度1比如經常被津津樂道的發達國家把捐款與減稅相聯係),這並不能解決當下中國財富分配的巨大不公,反而借助“慈善”話題使得製度性的分配不平衡合理化。

黃藝博的五道杠

焦點:我們到底要教育出什麼樣的孩子?

【點評】簡單地抨擊或嘲笑這個孩子都是不公平的。黃藝博的問題,不是他個人的問題。我們更應該發問的,究竟是什麼樣的學校和家庭教育,讓這個孩子認定了戴著“五道杠”、做出領袖狀是一種榮耀。而公眾對待黃藝博事件的心理也很值得玩味:人們猛力地抨擊和嘲笑他,但如果自己的孩子有成為“五道杠”的機會,估計大多數家長還是會撲上去。所以說,更應該反思的是中國教育,而不僅是黃藝博和他的父母。

故宮“三重門”

焦點:都是體製惹的禍

【點評】一個也許僅是中國特色版本的爭權奪利故事,利用輿論讓上級出醜,演變成媒體逼宮事件。於是,總有些倒黴蛋會承擔所有的責任,這次是非專業出身的院長黯然下台。其實,故宮的悲劇,就是學術機構行政化、專業機構官僚化的悲劇,在這場鬧劇裏,人人都是小醜。該事件再次呈現了人們對於政府/體製的巨大不信任,不管真相如何,反正“聽眾”、“看客”、“圍觀者”相信,“一切都是體製惹的禍”。

高曉鬆醉駕

焦點:從不負責到負責的逆轉

【點評】高曉鬆醉駕事件,可說是最近幾年來最好的一次“大逆轉”。他不僅寫下“酒令智昏,以我為戒”的警示恒言,更重要的是,他以實際行動告訴人們,做錯事並不丟人,有勇氣承擔後果便是好漢。從一片叫罵到一片叫好,高曉鬆事件的焦點已從“醉駕”轉移到“責任”。在這個仿佛一步都不能出錯的社會,承擔“錯誤”因被認為代價過高,很多人無法直麵和承擔自己的“錯誤”。其實學會承擔何嚐又不是人生的一堂必修課呢?

另外有點評者認為,周碧華《美國人高曉鬆法庭上體現高素質》寫得很奇怪。一個名門之後,成功人士,公眾人物,尤其是美國人,醉駕居然還能體現出高素質?!該點評者現身說法:在美國醉駕是個非常為人所不齒的刑事罪行。我曾在美國醉駕被抓。被抓後被警察帶去醫院抽血’在醫院警察問我的工作單位,我說《時代》周刊;做什麼的?記者。那個警察瞠目結舌了足有三十秒,旁邊醫生的眼睛瞪得差點掉出來。他們無論如何也不能相信一個醉駕者是有正經職業的,更甭說還是這麼好的職業。之後我被關押在一個監獄裏的臨時監室裏醒酒,到的時候裏麵已經有了三個人,看上去都是流氓樣兒;後來又陸續進來五個人,不是流浪漢樣兒就是喝醉酒的神經病樣兒,又髒又臭,是身上真的有臭味兒。我沒有問他們的身份,所以不能輕易下結論,但是看他們的穿著打扮做派說話行為舉止,能肯定的是他們都是爛人。我真的對著監室裏唯一一扇一尺見方的、能看見外麵天空的、隻能通過它粗略估計時間的小窗戶默默發誓,我以後打死也不在美國醉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