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後記(1 / 2)

今年《話題》的稿子在10月殺青,三聯的編輯讓我給全書寫一個後記,說是要談談俱樂部同仁在每月例會討論選題時的一些情況,以增加全書的一種現場感。這個提議很好。參與《話題》討論、寫作並最終成書,整個過程最讓人感念的其實是每月的例會,周六日大家或聚集在三聯書店三層的編輯部,或是在傳媒大學的咖啡館,又或是在某人的新居,大家或嚴肅,或詼諧,或散漫,在咖啡或茶或煙的氤氳中交流各自的看法,慢慢地便有友誼在不知不覺中滋生。

今年《話題》選題最早確定的是“錢雲會案”,記得是農曆新年剛過開第一次例會,當時愛東還在東瀛訪學,大家就覺得這個話題非愛東莫屬。08年汶川地震,俱樂部同仁在討論這個話題時頗感棘手,雖然遠在廣東的任遠兄認領了“範跑跑”話題,慧瑜兄做的是地震後的“人道主義”謝吾分析,但愛東還是給08年的話題貢獻了《大災之後必有妖言》的好文。愛東為文,常有四兩撥千斤的功力,一般人也許會覺得汶川地震那麼大的災難,做謠言傳播的分析有些擦邊,有些“冷”,但三年後從“錢雲會案”回看,就會發現愛東的確是擊中了要害。重要的不是“妖言”,而是妖言前麵的“大災”,愛東用心不可謂不深遠矣。

俱樂部同仁在例會討論時,時常會為好的選題找不到好作者感到遺憾,比如去年的“李莊案”,我們就極想做,但最終還是因為各種原因放棄了。當時楊早說,不要著急,重要的選題總是禁得起時間等,一定有機會再做的。果然今年等來了“唱紅打黑”。盧燕娟是俱樂部的新人,還在北大念博士,對左翼文化史有深入的研究,由她來寫“紅歌”這個話題自然是極為合適的。金浪是重慶人,學的是理論,去年就為《話題》寫過稿,印象中開例會的時候他話不多,但三言兩語總能點到問題的核心,“重慶模式”這個話題便很早確定由他操刀。當初隻是覺得這個話題對當下中國很重要,但應如何闡釋並沒有太明確的想法,隻說金浪你是重慶人,這個話題總該是你寫的吧,這玩笑背後當然是對他能力的信任。事實上這是一個很難把握的題目,涉及當下思想界的論爭,既複雜又枯燥,而且時間又緊一金浪10月就要去美國訪學,但他還是在9月底就將稿子完成了。“意識形態重建如何可能”的副標題點出了他對“重慶模式”的思考重心,而其中的“感覺結構”再造和“群眾路線”的生機在我看來是當下意識形態重建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兩個問題,也是“重慶模式”能否成功的關鍵。

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在幾次例會的討論中,大家都把目光集中在楊早身上,09年“五四”九十周年,有關話題是楊早執筆,似乎今年有關辛亥的話題就順理成章落在他頭上了。當然,要寫辛亥話題,所謂一百年不過是個借口,印象中楊早常將辛亥和當下做對比,可見他對辛亥這個話題的現實關懷了,“不戰的革命最難得”,從這個標題或可窺見他的立場。前些天和他一起出訪寶島,正值對岸選戰正酣,就有感而發聊到他的辛亥話題,說這不戰的革命的好處是有許多,但唯一不好的就是到現在我們還要處理它的後遺症。同為陳平原弟子的顏浩和淩雲嵐,今年不約而同都將目光轉向曆史,淩雲嵐討論的是民國教材熱以及所謂的“民國範兒”,討論的時候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她提到民國教材中兒童的天真和純潔,針對的是傳統“二十四孝圖”中的兒童,這當然是一種現代性的敘述;而顏浩說的雖然是清華的校慶,但四大導師和西南聯大時期的清華似乎才是她追慕的對象,而近年來關於西南聯大也已經快成為一個神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