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幼兒園校車事故
焦點:什麼時候我們才有安全的校車?
【點評】在對幼兒園校車事故的反應中,媒體、專家和微博評論依然按照一種“慣性思維”認定這又是“一次政府惹的禍”,於是發起公車換校車的倡議(當地政府也將用明年的公車預算來購置校車)。這次不幸事故當然有教育、交通等政府職能部門監管不力的責任,但更值得反思的是,為什麼不能就近入學,為什麼教育資源會越來越集中到中心城鎮,包括幼兒教育在內的九年製義務教育為什麼會逐漸收縮到大城鎮或縣城裏麵,這恐怕是如此普遍地使用校車的根本原因。這種教育資源的集中化與取消代課教師、提高升學率、優化現有的教育資源有關。如果每個行政村或相鄰行政村有相對低成本的幼兒及中小學教育,孩子們就不需要長途跋涉去上學了,這顯然涉及到如何在現有條件下更“民主化”地分配教育資源的問題,也涉及到基礎教育的目的究竟是為了往城市、高等教育輸送“永遠也不會回到鄉村”的精英,還是一種普及化的對基本教育權益的分享。
另外點評者去年在美國的時候,因為交通規則的一條而激動不已。那上麵說,校車停下時,所有的各個方向的車都要停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每個人都有孩子,他們就是清晨花朵上柔弱的露珠,請在心裏善待每一個孩子。
“三天一打,送進北大”
焦點:什麼才是合理的教育?
【點評】這樣培養出的孩子,便上了北大又如何?我記得一得了鋼琴大獎的女孩是被無數個耳光教訓出來的,孩子說,她恨鋼琴。一個被過度責罰的童年,一個簡單地將“人生意義”等同於“成功”等同於“考上好大學”或等同於“獲獎”、“掙大錢”的畸形價值觀,除了滿足父母自己的虛榮心或物欲,完全失卻了教育的本意,還沾沾自喜,還自鳴得意,獲得相當程度的民意支持,這真是悲哀。李慎之說,重要的仍然是啟蒙。
聯防隊員強奸案
焦點:以強淩弱·媒體倫理
【點評】對他人的處境缺乏足夠的體諒和同情,或者是我們長期以來習焉不察的慣性,“站著說話腰不疼”。最近我經常在換位思考,換了自己會怎樣,答案經常是:我可能一樣麵對欺淩軟弱、麵對不公冷漠,麵對困境進退維穀,甚至比那些事件的主角更無能為力。不要以為我們就比他人強大,重要的仍舊是法律和製度的保障。
孔慶東粗口罵媒體
焦點:北大教授能不能爆粗口
【點評】孔慶東“粗口門”事件很快被媒體演化為一場聲討大學教師7北大教授個人修養與素質的“批判會”,這種道德化的論述成為當下主流意識形態的重要修辭方式,諸如孝道、助人的討論也帶有強烈的道德/倫理訴求,就連廣電總局“限娛令”的產物也是要求各大衛視開辦一檔道德建設欄目,可見,“道德的力量”成為官方與帶有“民間想象”的媒體共同分享的意識形態資源。為了拯救世風日下的道德修養,“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被作為一劑“靈丹妙藥”。在這種道德“審判”的修辭背後,孔慶東與媒體的“政治”衝突被抽空了,他們關於中國社會性質的不同理解也無從成為公共話題,在這個意義上,“傳統美德”確實具有很強的“和諧”功效。
另有點評者提到:某日,一位平時甚少關兒、文化事件的理工科朋友發來信息問我,孔慶東出什麼事了,怎麼看到“水木”上一片討伐之聲?這才意識到孔氏三罵事件反響如此之大。其不僅僅是派係宿怨,不僅僅是“五毛”與“美分”之爭,也反映出公眾對當前教育的焦慮與無所適從。罵人本來不是多嚴重的事情,“五四”時期因觀點不合,在課堂公然開罵者大有人在,這並不妨礙正常教學。北大做為最高學府,往往承載著大家對中國教育的期望。希望既高,要求即嚴,出現問題也就往往成為發泄不滿的靶子。我同意通過考察孔氏之教學、學術研究等來評判其是不是一位稱職的大學教師,而不是因一句粗口判其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