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青銅史書”史牆盤(2 / 2)

武王滅商以後,其擔任微國史官的烈祖來見武王,即銘文中“零武王既載殷,微史刺祖西來見武王”,武王命周公安排他們在歧周居住,至乙祖時出仕於周,並漸漸成為周王腹心之臣,微氏家族開始走向顯赫。銘文最後說明,史牆為稱頌先祖父考,並祈求多福,而作此器以為紀念。

同時,透過銘文,我們還可以看到西周社會的方方麵麵,特別是當時的一些政治經濟政策。銘文中記載武王命令周公在周邑近郊劃居住地給臣服於周的微國史官的烈祖,顯然是“采邑”之賜,為我們研究西周的“內服”和采邑製度提供了可靠的證據。而由“無刺農桑,歲稼唯辟”所知,微國乙公所食田邑的貢賦交納及時,又乙公不斷開辟土地,所種莊稼年年增加。顯而易見,乙公所開辟出來的土地可能就是食邑之外的私田,反映了西周中期政治經濟上的重要現象。

史牆盤記載的曆史如此清楚詳盡,完全可以作為一件青銅器斷代的標準器。從各器上的銘文可知,與史牆盤同出的103件青銅器,均屬於微氏家族的,有折器4件,豐器6件,牆器3件,牆之後48件,共61件。以史牆盤為基準,可以將此窖藏青銅器係排列起來:折約當康昭時期,為牆所述之第四代;豐約當昭穆之時,為第五代;牆當恭王時期,為第六代;此後為第七代,當在共懿時期。此窖藏,青銅器是史牆一家幾代先後製作的器物。同坑中出同一家族銅器如此之多,並有緊密聯係而可資斷代的,尚是首見。根據各器的形製、紋飾、文字風格等,和其他青銅器比較研究.可以為青銅器斷代整理出一條線索,從而為西周青銅器分期樹立了一個難得的可靠標尺,這在青銅器研究以及西周考古上有很重要的意義。

考釋盤銘可知,武王天商時,微氏家族就遷居於周。周原地區本為周都歧邑所在,文王遷都於豐以後,仍為畿內地分封周、召二公。所以,武王命周公給予史牆烈祖的居住地,正在今天的周原遺址之中,在整個西周,史官牆的家族一直居住在這裏,並世代為周王官的史官。這使我們進一步認識了周原的性質,肯定了它在西周曆史上的重要地位。

周原位於今天陝西岐山、扶風兩縣的北部,為周人的發祥地和周滅商以前的都城遺址。史籍記載,約在公元前12世紀末或前11世紀初,周人的首領古公顫父。自分遷至此地,開始營建城郭,作為都邑。對周族而言,遷居岐下是其工業興起的開端,從此周族便漸漸強大。

公元前11世紀後半葉,周文王遷都於豐,周人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隨之東移。但岐邑作為西周王室貴族的根據地,並沒有因此而廢棄。這裏有他們的宮室采邑和宗廟祖塋,以周正為首的奴隸主貴族時常來此舉行朝見、賞賜、策命、祭祀等重大活動。

西周末年,由於西周王室的衰微,少數民族西戎趁機入侵,周朝貴族匆忙逃亡,於是將不便帶走的青銅禮器以窖藏的形式埋於地下。因此,自漢代起,周原就屢有銘銅器出土。進入20世紀,在岐山、扶風兩肢不斷發現窖藏青銅器,尤其是1976年在扶風肢法門公社莊白村發現的窖藏,這是建國以來出土青銅器最多、學術價值最高的一批,特別是史牆盤的發現,給西周曆史提供了許多寶貴的資料,史牆盤和其他青銅器對我們認識西周曆史具有無可爭議的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