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蓮鶴方壺(1 / 1)

1923年8月的一天,河南新鄭縣城鄉紳李銳在自家萊地中打井時,起出一批青銅器文物。在這些文物中,就有後來被奉為國寶的一對蓮鶴方壺。壺,最早作為盛水的容器。早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和大漢口文化中就有頗具時代特點和地域特點的陶壺出土,其中仰韶文化的陶壺已成為當時隨葬組合之一,已體現出早期禮器的特征。最早的銅壺應出現於商代,多為圈足扁壺。青銅時代的銅壺應是一種酒器,與新石器時代已有不同。周代以後的銅壺形式多樣,春秋時流行方壺和扁圓壺,壺表的紋飾也更加繁褥華麗,工藝水平達到頂峰。其實,銅方壺在春秋時代已成為禮器組合中的重要成員之一,在先秦墓葬中並非罕見之物了。

蓮鶴方壺是銅壺中的代表作;有蓋,雙耳,長頸,鼓腹,圈足,下有器座;遍體布滿紋飾,塑有動植物多種形象。此壺高約120厘米,寬54厘米,器口長30.5厘米,寬249厘米,重約64公斤。主題可分為三個部分。

蓮鶴方壺分上中下三部分。上部分為器蓋,是蓮鶴方壺的中心主題。一隻展翅的仙鶴立於蓮花中心,方壺並因此而得名。蓮花沿器蓋邊緣四散開放,花瓣兩兩相疊,花瓣更有鏤空花紋,花中有花。蓮花中心的立鶴細頸長腿,尖喙微張,正在引頸長鳴,雙翼奮力,似乎正要振翅飛翔,整個鶴的形象真實而不失藝術誇張,頗具動感。

中部為器身。壺壁上攀緣著八隻體形細長而卷典的龍形怪獸,塑造風格一致,壺頸兩側的怪獸最大,也最具龍形,有樓空雕出的龍角,尖耳凸目,牛鼻闊嘴,身體呈兩邊凸起中間凹弧的弓形,尾部細長卷曲,其功能是充當銅壺的器耳。在相應的另外兩側有兩個規模較小風格相類似的小獸,亦可作附耳。而腹部突棱處亦鑄有四隻怪獸,有角有翼,卷曲攀緣。腹部四個突棱處的怪獸與頸部的四個怪獸相互穿插,布局格外自由活潑,不受拘束。

下部分為圈足和器座。作為器座的兩隻怪獸尤其值得稱道,其塑造風格與器身部分的怪獸一致,體形細長而卷曲,似鹿非鹿,似虎非虎,似龍又非龍,身負銅壺的全部重量,彎頸曲身,頗賣力氣。

整個器體布滿的紋飾也和鑄塑的怪獸形象一致,為彎曲盤旋首尾難分的鳥蛇紋,複雜而神秘。

整體上看,器蓋部分和器蓋以下部分雕塑風格截然不同,蓮鶴舒展開放,而怪獸則卷曲匍匐。但有趣的是,向上騰飛的鶴,向上開放的蓮花,以及器身布滿的向上攀緣的怪獸,有機地融為一種向上的力量。似乎讓人感覺到,器底那兩隻齜牙咧嘴作吃力狀的怪獸不過是故弄玄虛而已。更為耐人尋味的是,蓮與鶴恰巧是漢代以後興起的佛道兩教各自的常見形象。這其中會有什麼玄機呢?

可以這樣說,蓮鶴方壺是一件劃時代的藝術品,它衝破饕餮紋、雲霄紋的藩籬,一掃商周以來青銅重器的沉悶風格,表現出一種顛覆時代的自由向上的精神。同時,春秋戰國是中國文明史上最重要的大變革時代,而蓮鶴方壺正是這一時代的反映,它所見證的不僅僅是藝術風格的解放,而且是思想意識的脫胎換骨。

80多年過去了,這對蓮鶴方壺雖幾經風雨保存了下來,但它們如今卻已身處兩地,一件仍留在河南博物館,繼續充當鎮館之寶;另一件則遠赴京城,在故宮博物院與眾多國寶為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