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的前身是帶釉瓷器,是經過淘洗的陶工作胎的釉陶器,它的釉色通常有黃、白、綠、黑、赭、藍等各種,但由於這種陶多以黃、白、綠三色麵目出現,故人們稱其為唐三彩。
唐三彩的出世也同其他一些重要文物一樣。經曆了一番周折。
清末光緒年間,由政府下令組織撥款修築一條連接開封至洛陽的汴洛鐵路(即今天的隴海鐵路),道路規劃要穿過洛陽城北的郊山一帶,由於邙山自古傳說就是古墓密集分布之地,所以當道路修築到了洛陽城北的邙山腳下後,隨著掘土開路工程作業的不斷鋪開,一時間大批的古墓也陸陸續續被掘開,許多珍貴文物包括大量的唐三彩,也因此暴露於光天化日之下,盜墓者與古董商聞訊蜂擁而至,肆意收集墓中出土品。
但是,當時盜墓者和古董商人的眼光大多專注於青銅器、金銀器和玉器等名貴物品,而對於墓中那些帶釉的陶器不屑一顧,他們或將釉陶棄於墓中,或嫌這些陶器礙事而將它們砸得粉碎。當然,當時也有個別好古者,挑得幾件人物俑、動物俑之類,聊作案頭把玩。直到著名學者羅振玉以其獨特的眼光看到了這種帶釉陶器的收藏價值和藝術價值,不惜重金購下,潛心研究,並極力介紹和推薦,這種釉陶器才名聲大噪,並很快成為古董商和文物愛好者爭先搶購收藏的對象。
出現在洛陽的唐三彩被認可後,盜掘之風便迅速從洛陽蔓延到古都西安地區。西安同洛陽一樣,是漢唐以來帝王將相和顯貴豪富陵墓的集中之地,地下文物十分豐富。在唐代,西安與洛陽並稱為東西二京,由於西京長安的地位比東都洛陽的地位更為重要,帝王將相居於西京,故葬於西安者也遠較洛陽為多,所以西安地區出土的唐三彩數量之多、質量之精更能吸引人們的注意。當然,也就更能吸引盜墓者貪婪的目光。
不僅如此,唐三彩的光輝還逐吸引了許多外國古董商人的目光和欲望,甚至有捷足先登之勢。這些海外收藏家曾不惜一切代價地進行搶購、偷運甚至走私,使許多帝王陵墓和珍貴文物因此遭受了滅頂之災。今天國外許多博物館收藏的唐三彩精品就有不少是這時期被盜掘、偷運出境的。
新中國成立以後,國家成立了專門的文物考古機構,對古墓進行有計劃、有目的的發掘。除了洛陽、西安繼續不斷地有豐富多彩的唐三彩精品出土外,唐三彩的出土發現地點北到東北、內蒙,南及兩廣、四川,西至甘肅、新疆,東抵山東、江蘇,可謂是遍及大江南北、長城內外。
據出土資料顯示,經科學發掘出土的唐三彩器形種類多姿多彩,從日常用具到墓葬明器,從豐肌秀骨的貴婦俑到瀟灑不羈的大王俑,從庭院深深的建築模型到床榻、錢櫃等家具,真是應有盡有,令人目不暇接。
1957年西安市西郊南何村出土的唐雲麾將軍鮮於庭海墓的“載樂駱駝俑”、“牽馬俑”及兩件女俑,可謂是唐三彩中的代表作品。此外,同墓所出的另外幾件三彩作品也堪稱上乘之作。如一件“臥駝騎俑”,通高39.4厘米,駱駝四腿平臥,頭部上揚;駝身施赭黃色釉,頸部等處的駝毛則為白色;駝背鋪有三色毛毯,一個深目高鼻的胡人騎在駝峰間,胡人身穿窄袖胡服,頭戴中亞人常見的尖頂胡帽:他似乎剛跨上駝背,舉手牽經,正欲招呼臥駝起行,而駱駝的表情,似乎正欲掙紮而起,栩栩如生,令人稱歎。
1959年西安西郊中堡村唐墓出土的“載樂駱駝俑”和“唐三彩庭院”等明器,也是極富特色的精品之作。載樂駱駝俑的造型設計與鮮於庭誨墓出土者稍有相近之處,但也有其獨特的地方。這隻駱駝全身為白色,駝背墊有橢圓形的毛毯,毛毯的邊沿為綠色;在兩個駝峰之間,用夾板架成一個平台,平台上鋪長方形的毯子;最為精彩的是平台上的一隊樂舞俑,由7人組成,6人分別手執笙、排簫、直項琵琶、曲項琵琶、長笛、檀板等演奏樂曲,中間為一體態豐潤的女伎,合著樂曲翩翩起舞。同墓所出的一組三彩庭院模型也非常重要,庭院為一兩進深的院落,前有院門,中有前廳,後有正堂,前後庭院內還有八角亭、方形亭、假山園林等;後院左右並有廂房。整座庭院模型,布局工整對稱,假山園林堆砌巧妙,為唐三彩建築模型裏的巔峰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