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虢國青銅列鼎(1 / 2)

周文王在位時將東虢和西虢分別封給了自己的弟弟虢仲和虢叔。據史料記載,東虢在今河南滎陽,西虢原在今陝西寶雞東。後於周平王東遷時遷到了今黃河中遊的三門峽市郊。1956年~1957年,考古學家對其進行了首次大規模的調查和發掘,共清理了包括虢太子墓在內的234座墓葬、3座車馬坑、1座馬坑,出土文物9179件。1990年和1991年,考古工作者再度對虢國墓地進行了鑽探和發掘,收獲頗豐。其中,m2001墓和m2009虢仲墓,為虢國兩代國君之墓,所出文物數量眾多,品種齊全,精美絕倫。

魏國墓地是一處排列規整、等級有序、獨具特色且保存完好的大型邦國公墓地。虢國國君及其家族的墓葬位於整個墓地的最北端,其他貴族和平民則依次向南聚族而葬。

除平民墓外,其他大中型墓中均有豐富的隨葬品,種類主要有青銅器、玉器。青銅器分禮樂器、車馬器、兵器等,許多青銅器上鑄有銘文。青銅禮器多以組合的形式出現,其中鼎不僅數量較多,且多與篡相配出土,數量據墓葬規格的不同以一、三、五、七、九為級差。在考古學上,將墓葬中的一組形製相同、紋飾相同、大小依次遞減的鼎的組合稱為列鼎。列鼎製度在西周時期有一套完善的體係,是西周禮樂製度的核心。虢國墓地中各等級的用鼎狀況集中反映了兩周時期的用鼎製度。

考古學家按照墓葬規格、隨葬品組合的情況將虢國墓地的墓葬分成五個等級:

第一等為國君墓,以m2009、m2001為代表。m2009是形製最大,規格最高,出土文物數量最多的一座虢國國君墓。墓中共出土29件銅鼎,其中9件形製相同、紋飾相同、大小依次為一青銅列鼎,與之相配的是八簋、八鬲,這種配置屬大牢九鼎類。

據墓中出土的青銅器多鑄有“虢仲”作器的銘文,可以斷定此墓葬的主人就是虢仲。墓葬中器物的形製、紋飾和銘文風格屬西周晚期,墓中出土的墨書玉遣冊,有毛筆書寫的“南仲”字樣,南仲是周宣王時的大夫,證明墓葬年代當在宣王時期。學者們根據墓中器物銘文,結合相關文獻,研究認為虢仲就是輔佐周厲王南征淮夷、釀成國人暴動,被史書稱為嬖臣的虢公長父。虢仲在西周晚期地位極其顯赫,南征淮夷,雖然釀成國人暴動,但卻取得討伐的最後勝利,為西周王朝的安定立下了汗馬功勞是有功之臣。

據史料記載,列鼎製度是西周奴隸主貴族“列等級、別貴賤”的重要標誌。虢仲墓中的器物組合,屬於列鼎的最高形式,九鼎體現了“以九為節”的史實。虢仲身為一諸侯國國君,行的卻是天子九鼎之禮,足見其身份之顯赫。同時,也證明到了西周晚期,隨著周王室勢力的衰微,宗法等級製度開始走向衰敗,所有的等級製度及其所從屬的禮樂製度一步一步遭到破壞,出現了諸侯越天子之禮的現象。

m2001的墓主人名叫虢季。根據古器銘和《國語》中的記載,這位虢季就是周宣王朝中的最高執政長官虢文公,在當時也是顯赫一時的人物。墓中共出土有10件銅鼎,其中七件大小有別,排列成序,當為一套完整的組合,另三件形體較小,形製也略有差別。八件簋中6件相同,2件較小。因此,其隨葬品組合當是七鼎六簋的配置。